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发大声于海上”

符杰祥 李向南

引用本文: 符杰祥, 李向南. “发大声于海上”[J]. 学术月刊, 2022, 54(2): 176-184. shu
Citation:  Jiexiang FU, Xiangnan LI. The Encounter with Jiang Baili and “Chinese Path” for the Occurence of Lu Xun’s Literature[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2): 176-184. shu

“发大声于海上”—论鲁迅文学发生的蒋百里之环与“中国路径”

    作者简介: 符杰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 200240);李向南,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240);
  • 中图分类号: I206

The Encounter with Jiang Baili and “Chinese Path” for the Occurence of Lu Xun’s Literature

  • Available Online: 2022-02-20

    CLC number: I206

  • 摘要: 鲁迅与蒋百里在东京留学界相遇,浙江同乡会及其会刊《浙江潮》为二人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公共空间。作为超级读者的鲁迅,不仅认可与接受了《浙江潮》,而且成为其重要的译者与作者。“国魂”与“尚武”之说引起鲁迅的共鸣,并由此开启了改造国民性的文学之路。蒋百里触发了鲁迅的第一篇小说译/作《斯巴达之魂》。没有“飞生”,或许不会有“自树”,没有《国魂篇》,或许也不会有《斯巴达之魂》。在鲁迅文学发生的综合机制里,浙江同乡会及其组织者蒋百里是被长期忽视的重要一环。民族主义促进了鲁迅“国民”意识的觉醒,尚武精神也内化为鲁迅的“战士”气质。关于“鲁迅的青年时代”,明治日本与西方文化的影响当然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唯一的,“中国影响”与“中国路径”也同样需要认真对待。
    1. [1]

      曹禧修 . 《祝福》《野草》与鲁迅独异的生命哲学. 学术月刊, 2018, 50(11): 141-148.

    2. [2]

      王宇 . 从“卫生现代性”重审鲁迅的弃医从文. 学术月刊, 2021, 53(8): 163-173.

    3. [3]

      张洁宇 . “度日”与“做人”:《伤逝》的兄弟隐喻与人生观分歧. 学术月刊, 2018, 50(11): 120-128.

    4. [4]

      陈建华 . 商品、家庭与全球现代性. 学术月刊, 2020, 52(7): 135-145.

    5. [5]

      竺建新 . 人物形象的塑造. 学术月刊, 2020, 52(12): 123-132.

    6. [6]

      王风 . 《野草》:意义的黑洞与“肉薄”虚妄.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51-167.

    7. [7]

      吴翔宇 .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跨学科拓展的依据、路径与反思. 学术月刊, 2020, 52(7): 146-154.

    8. [8]

      符杰祥 . “忘却”的辩证法—— 鲁迅的启蒙之“梦”与中国新文学的兴起.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11-121.

    9. [9]

      郜元宝 . 世界而非东亚的鲁迅. 学术月刊, 2020, 52(1): 121-141.

    10. [10]

      郁建兴李琳 .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的重构—— 基于浙江省县乡两级政府扩权改革的研究. 学术月刊, 2016, 48(01): 101-116.

    11. [11]

      曹清华 . 压抑/解放:鲁迅作品的一组对照. 学术月刊, 2023, 55(9): 161-169.

    12. [12]

      郜元宝 . 鲁迅杂文人物形象谱系研究小史. 学术月刊, 2022, 54(3): 162-171.

    13. [13]

      陈力君 . 论“鲁迅影像”中的绍兴空间营构. 学术月刊, 2020, 52(1): 142-150.

    14. [14]

      殷德生吴虹仪王奕鋆 . 中国市场化改革路径与转型经济理论创新. 学术月刊, 2017, 49(06): 74-82.

    15. [15]

      杨林薛琪琪 .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的制度差异与公平性推进路径. 学术月刊, 2016, 48(11): 108-117.

    16. [16]

      韩琛 . 近代的超克、漫长的20世纪与“竹内鲁迅”.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11-120.

    17. [17]

      陈平原 . 鹦鹉救火与铸剑复仇—— 胡适与鲁迅的济世情怀.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24-131.

    18. [18]

      黄海飞 . 《鲁迅全集》的编纂与现代文学文献学的互动. 学术月刊, 2021, 53(4): 152-161.

    19. [19]

      王云 . 悲天与悯人:鲁迅评判艺术正义的两种立场. 学术月刊, 2023, 55(9): 131-141.

    20. [20]

      褚潇白 . 以身体书写复仇——论鲁迅《复仇(其二)》对“耶稣受难”的重写. 学术月刊, 2023, 55(9): 152-160.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318
  • HTML全文浏览量:  44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02-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发大声于海上”

    作者简介:符杰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 200240)
    作者简介:李向南,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240)

摘要: 鲁迅与蒋百里在东京留学界相遇,浙江同乡会及其会刊《浙江潮》为二人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公共空间。作为超级读者的鲁迅,不仅认可与接受了《浙江潮》,而且成为其重要的译者与作者。“国魂”与“尚武”之说引起鲁迅的共鸣,并由此开启了改造国民性的文学之路。蒋百里触发了鲁迅的第一篇小说译/作《斯巴达之魂》。没有“飞生”,或许不会有“自树”,没有《国魂篇》,或许也不会有《斯巴达之魂》。在鲁迅文学发生的综合机制里,浙江同乡会及其组织者蒋百里是被长期忽视的重要一环。民族主义促进了鲁迅“国民”意识的觉醒,尚武精神也内化为鲁迅的“战士”气质。关于“鲁迅的青年时代”,明治日本与西方文化的影响当然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唯一的,“中国影响”与“中国路径”也同样需要认真对待。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