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图像如何“为史”

李晓愚

引用本文: 李晓愚. 图像如何“为史”[J]. 学术月刊, 2022, 54(12): 153-164. shu
Citation:  Xiaoyu LI. How Do Images “Serve the History”[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12): 153-164. shu

图像如何“为史”

    作者简介: 李晓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江苏南京 210008);
  • 中图分类号: J0

How Do Images “Serve the History”

  • Available Online: 2022-12-15

    CLC number: J0

  • 摘要: 自晚明以来,书籍插图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两个维度上不断拓展潜能。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刊刻的历史人物图录《无双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刊刻者金古良兼具诗人和画家的双重身份,受到“诗史”观念的启发,他提出“画亦可为史”。《无双谱》中的“画”包括“再现的图画”与“装饰的图案”两种,前者以其写实功能记录“史实”,后者以其象征意义传达“褒贬”。在这部书中,图像与诗歌互相策应、彼此激发,共同服务于“为史”的目的,并呈现出诗画关系的新模式。采用视觉与社会分析相结合的框架考察《无双谱》,更能剖析文学传统、视觉文化、政治环境等因素如何交织并渗透进一部书籍的打造中。《无双谱》与其他插图书籍一样,都是社会建构(socially constructed)的视觉产品,它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诞生,也建构着社会文化;它是观念驱动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观念。
  • 图   1-1 项羽像,《无双谱》,清康熙三十三年刊刻,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本图1-2  “垓下叹” (项羽),《无双谱》

    图   2-1 武则天像,《无双谱》图2-2  “女主昌” (武则天),《无双谱》

    图 3  “恐惊寐” (董贤),《无双谱》

    图   4-1  “奈何降” (刘谌),《无双谱》图4-2  “苍水冰裂” ,明万历滋兰堂刻本《程氏墨苑》图4-3 “治陈乱王义死节” ,明崇祯人瑞堂刻本《隋炀帝艳史》图4-4 功臣名录,清康熙柱笏堂刻本《凌烟阁功臣图》

    图   5-1 冯道像,《无双谱》图5-2 “长乐老” (冯道),《无双谱》

    图 6  道光粉彩“无双谱”人物四方耳瓶

    1. [1]

      方长安 . 传播接受与中国新诗史重构论. 学术月刊, 2022, 54(10): 134-143, 155.

    2. [2]

      游欢孙 . 明清徽州地方家族的统宗会谱及其意义.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81-194.

    3. [3]

      王波 . 分业:“五四”后关于文化运动的反思. 学术月刊, 2021, 53(10): 205-216.

    4. [4]

      霍政欣陈锐达 . 文化主权视域下流失文物追索的法理思考. 学术月刊, 2022, 54(1): 112-126.

    5. [5]

      王振复 . 原始“信文化”说与人类学转向. 学术月刊, 2022, 54(8): 129-142.

    6. [6]

      徐赣丽 . 城市化背景下民俗学的“时空转向”:从民间文化到大众文化. 学术月刊, 2016, 48(01): 117-126.

    7. [7]

      杨国强 . 士人政治:科举制度下的权力与文化. 学术月刊, 2021, 53(11): 200-216.

    8. [8]

      陈云松 . 社会计算在文化社会学中的运用. 学术月刊, 2022, 54(1): 138-145.

    9. [9]

      翟学伟 . 跨文化、翻译与社会科学本土化. 学术月刊, 2022, 54(5): 128-140.

    10. [10]

      . 国际英文期刊《中国文学与文化》第九卷十七期目录. 学术月刊, 2022, 54(5): 1-2.

    11. [11]

      徐佳贵 . 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与新文化运动. 学术月刊, 2022, 54(6): 192-208.

    12. [12]

      沈国明 .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历史回溯和进路. 学术月刊, 2022, 54(9): 96-110.

    13. [13]

      胡大雷 . “立言不朽”:从个人到朝廷文化建设—— 兼论文士身份的定位. 学术月刊, 2016, 48(01): 139-148.

    14. [14]

      陈国灿王涛 . 依海兴族:东南沿海传统海商家谱与海洋文化. 学术月刊, 2016, 48(01): 31-37.

    15. [15]

      胡安宁 . 实质认同与图式关联:对文化作用机制的社会学分析.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34-147.

    16. [16]

      余欣 . 知识、信仰与政治文化:中古时代东西方关于极光的书写. 学术月刊, 2022, 54(12): 176-190.

    17. [17]

      何萍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启. 学术月刊, 2022, 54(1): 11-24.

  • 加载中
图(6)
计量
  • PDF下载量:  3
  • 文章访问数:  153
  • HTML全文浏览量:  35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12-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图像如何“为史”

    作者简介:李晓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江苏南京 210008)

摘要: 自晚明以来,书籍插图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两个维度上不断拓展潜能。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刊刻的历史人物图录《无双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刊刻者金古良兼具诗人和画家的双重身份,受到“诗史”观念的启发,他提出“画亦可为史”。《无双谱》中的“画”包括“再现的图画”与“装饰的图案”两种,前者以其写实功能记录“史实”,后者以其象征意义传达“褒贬”。在这部书中,图像与诗歌互相策应、彼此激发,共同服务于“为史”的目的,并呈现出诗画关系的新模式。采用视觉与社会分析相结合的框架考察《无双谱》,更能剖析文学传统、视觉文化、政治环境等因素如何交织并渗透进一部书籍的打造中。《无双谱》与其他插图书籍一样,都是社会建构(socially constructed)的视觉产品,它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诞生,也建构着社会文化;它是观念驱动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观念。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6)  相关文章 (17)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