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隐私的层级结构与伦理向度

甘绍平

引用本文: 甘绍平. 隐私的层级结构与伦理向度[J]. 学术月刊, 2022, 54(12): 5-14. shu
Citation:  Shaoping GAN.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Ethical Dimension of Privacy[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12): 5-14. shu

隐私的层级结构与伦理向度

    作者简介: 甘绍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 中图分类号: B82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Ethical Dimension of Privacy

  • Available Online: 2022-12-15

    CLC number: B82

  • 摘要: 由于数字信息社会提供的历史性机遇,隐私概念已经跃升为当今伦理界不得不应对的一个研究对象。隐私作为当事人的主体性符号,构成了人之自由的本质性的前提条件,属于人性中最核心的价值,是人权中的重要构件,作为人类文化与社会文明的遗产,在国际人权宣言、人权公约以及法治国家的宪法中获得了法律固化的地位。然而,伦理学研究从总体上看并没有与此及时对接。隐私问题上的“伦理滞后”,不仅会影响到人们对隐私文明意识的健康塑造,而且也会造成司法实践中隐私概念内涵理解上的歧义性和过于粗泛的解释空间。应以现代性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重大区分为出发点来把握隐私概念的内涵,依据客观与主观两个标准对隐私内容做出判断,除了从领域角度把隐私划分为“空间”“信息”和“决断”三类之外,还更应从程度角度解析隐私的浅层与深层、相对与绝对的内容之别,特别是绝对隐私的特征以及应当获得国家最高强度的保护的理据。一种新型的“保障对信息技术系统之可信性与完整性的基本权利”的落实,公民对国家的数据处理行为的信任,是国家在数字社会中真正实现对个人信息隐私保障的重要标志。
    1. [1]

      岳林 . 论隐私的社会生成机制. 学术月刊, 2019, 51(6): 104-116.

    2. [2]

      周业安 . 重新理解组织行为:信息、理性和社会性. 学术月刊, 2018, 50(8): 33-41.

    3. [3]

      常安 . 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内”与“外”. 学术月刊, 2020, 52(12): 79-96.

    4. [4]

      曹清华 . 江湖想象与权力实践. 学术月刊, 2019, 51(9): 143-151, 184.

    5. [5]

      杨显滨 . 私密信息合理使用规则及其优化路径. 学术月刊, 2023, 55(6): 101-115.

    6. [6]

      陈茁 . 重新理解组织行为:信息、理性和社会性. 学术月刊, 2018, 50(8): 42-52.

    7. [7]

      韩志明 . 国家治理的信息叙事:清晰性、清晰化与清晰度. 学术月刊, 2019, 51(9): 82-94.

    8. [8]

      吴越菲 . 迈向流动性治理:新地域空间的理论重构及其行动策略. 学术月刊, 2019, 51(2): 86-95.

    9. [9]

      冯莎张志培 . 掠夺与归还:西方争议性遗产的伦理困境.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86-199.

    10. [10]

      卞绍斌 . 尊严与必然性:康德伦理思想的伍德式阐释. 学术月刊, 2021, 53(6): 31-44.

    11. [11]

      戴昕 . “看破不说破”:一种基础隐私规范. 学术月刊, 2021, 53(4): 104-117.

    12. [12]

      黄东兰 . 作为隐喻的空间. 学术月刊, 2019, 51(2): 152-166.

    13. [13]

      孙春晨 . 伦理学研究. 学术月刊, 2023, 55(6): 212-216.

    14. [14]

      姚尚建 . 城市叙事与空间重构. 学术月刊, 2016, 48(08): 92-99.

    15. [15]

      计海庆 . 人类增强伦理中的伦理自然主义批判. 学术月刊, 2020, 52(9): 39-47.

    16. [16]

      成素梅 . 信息文明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学术月刊, 2018, 50(5): 36-44.

    17. [17]

      余玲铮魏下海万江滔 . 信息技术、性别红利与要素收入分配. 学术月刊, 2021, 53(3): 63-72.

    18. [18]

      郭春镇王海洋 . 个人信息保护中删除权的规范构造. 学术月刊, 2022, 54(10): 92-106.

    19. [19]

      陈建华 . 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与空间正义问题的资本逻辑. 学术月刊, 2018, 50(7): 60-69.

    20. [20]

      陈雅文 . 公民德性与伦理德性:关怀伦理学的一种启示. 学术月刊, 2019, 51(7): 22-30.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1
  • 文章访问数:  2120
  • HTML全文浏览量:  350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12-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隐私的层级结构与伦理向度

    作者简介:甘绍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摘要: 由于数字信息社会提供的历史性机遇,隐私概念已经跃升为当今伦理界不得不应对的一个研究对象。隐私作为当事人的主体性符号,构成了人之自由的本质性的前提条件,属于人性中最核心的价值,是人权中的重要构件,作为人类文化与社会文明的遗产,在国际人权宣言、人权公约以及法治国家的宪法中获得了法律固化的地位。然而,伦理学研究从总体上看并没有与此及时对接。隐私问题上的“伦理滞后”,不仅会影响到人们对隐私文明意识的健康塑造,而且也会造成司法实践中隐私概念内涵理解上的歧义性和过于粗泛的解释空间。应以现代性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重大区分为出发点来把握隐私概念的内涵,依据客观与主观两个标准对隐私内容做出判断,除了从领域角度把隐私划分为“空间”“信息”和“决断”三类之外,还更应从程度角度解析隐私的浅层与深层、相对与绝对的内容之别,特别是绝对隐私的特征以及应当获得国家最高强度的保护的理据。一种新型的“保障对信息技术系统之可信性与完整性的基本权利”的落实,公民对国家的数据处理行为的信任,是国家在数字社会中真正实现对个人信息隐私保障的重要标志。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