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隐私的层级结构与伦理向度

甘绍平

引用本文: 甘绍平. 隐私的层级结构与伦理向度[J]. 学术月刊, 2022, 54(12): 5-14. shu
Citation:  Shaoping GAN.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Ethical Dimension of Privacy[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12): 5-14. shu

隐私的层级结构与伦理向度

    作者简介: 甘绍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 中图分类号: B82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Ethical Dimension of Privacy

  • Available Online: 2022-12-15

    CLC number: B82

  • 摘要: 由于数字信息社会提供的历史性机遇,隐私概念已经跃升为当今伦理界不得不应对的一个研究对象。隐私作为当事人的主体性符号,构成了人之自由的本质性的前提条件,属于人性中最核心的价值,是人权中的重要构件,作为人类文化与社会文明的遗产,在国际人权宣言、人权公约以及法治国家的宪法中获得了法律固化的地位。然而,伦理学研究从总体上看并没有与此及时对接。隐私问题上的“伦理滞后”,不仅会影响到人们对隐私文明意识的健康塑造,而且也会造成司法实践中隐私概念内涵理解上的歧义性和过于粗泛的解释空间。应以现代性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重大区分为出发点来把握隐私概念的内涵,依据客观与主观两个标准对隐私内容做出判断,除了从领域角度把隐私划分为“空间”“信息”和“决断”三类之外,还更应从程度角度解析隐私的浅层与深层、相对与绝对的内容之别,特别是绝对隐私的特征以及应当获得国家最高强度的保护的理据。一种新型的“保障对信息技术系统之可信性与完整性的基本权利”的落实,公民对国家的数据处理行为的信任,是国家在数字社会中真正实现对个人信息隐私保障的重要标志。
    1. [1]

      卞绍斌 . 尊严与必然性:康德伦理思想的伍德式阐释. 学术月刊, 2021, 53(6): 31-44.

    2. [2]

      冯莎张志培 . 掠夺与归还:西方争议性遗产的伦理困境.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86-199.

    3. [3]

      戴昕 . “看破不说破”:一种基础隐私规范. 学术月刊, 2021, 53(4): 104-117.

    4. [4]

      余玲铮魏下海万江滔 . 信息技术、性别红利与要素收入分配. 学术月刊, 2021, 53(3): 63-72.

    5. [5]

      郭春镇王海洋 . 个人信息保护中删除权的规范构造. 学术月刊, 2022, 54(10): 92-106.

    6. [6]

      吴莹周飞舟 . 空间身份权利:转居农民的市民化实践. 学术月刊, 2021, 53(10): 142-153.

    7. [7]

      胡玉鸿 . 合理区隔:维系人的尊严必需的距离空间.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06-120.

    8. [8]

      杨显滨 . 我国敏感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的规范解释与体系构造. 学术月刊, 2022, 54(10): 107-119.

    9. [9]

      罗梁波 . 国家治理的技术框架:从管理工程到社会工程的空间重塑. 学术月刊, 2021, 53(10): 102-117.

    10. [10]

      周金泰 . 从上林苑到《上林赋》:汉帝国的博物空间及其笔端营造. 学术月刊, 2021, 53(10): 182-193.

    11. [11]

      张春光 . 儒家伦理的现代认同危机及现实回应. 学术月刊, 2021, 53(10): 30-44.

    12. [12]

      龚群 . 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法则与自然法则. 学术月刊, 2021, 53(8): 23-30.

    13. [13]

      施璇 . 理性主义幸福论:笛卡尔的伦理学说. 学术月刊, 2022, 54(7): 35-42.

    14. [14]

      赵鹏谢尧雯 . 科技治理的伦理之维及其法治化路径. 学术月刊, 2022, 54(8): 91-104.

    15. [15]

      龚群 . 回到行为者本身:当代德性伦理学的进路.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7-29.

    16. [16]

      张巍卓 . 共同体的伦理意蕴:滕尼斯对黑格尔与马克思“社会−国家观”的综合. 学术月刊, 2021, 53(5): 134-145.

    17. [17]

      姚尚建 . 贫困与城市性的纠偏. 学术月刊, 2021, 53(5): 87-95.

    18. [18]

      贺来 . 从“概念的普遍性”到“实践的普遍性”. 学术月刊, 2022, 54(9): 5-13.

    19. [19]

      袁晓燕石磊 . 代际流动性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学术月刊, 2021, 53(4): 66-80.

    20. [20]

      景海峰 . 诠释学的历史性与儒家经典起源. 学术月刊, 2021, 53(4): 21-31.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5
  • 文章访问数:  862
  • HTML全文浏览量:  119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12-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隐私的层级结构与伦理向度

    作者简介:甘绍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摘要: 由于数字信息社会提供的历史性机遇,隐私概念已经跃升为当今伦理界不得不应对的一个研究对象。隐私作为当事人的主体性符号,构成了人之自由的本质性的前提条件,属于人性中最核心的价值,是人权中的重要构件,作为人类文化与社会文明的遗产,在国际人权宣言、人权公约以及法治国家的宪法中获得了法律固化的地位。然而,伦理学研究从总体上看并没有与此及时对接。隐私问题上的“伦理滞后”,不仅会影响到人们对隐私文明意识的健康塑造,而且也会造成司法实践中隐私概念内涵理解上的歧义性和过于粗泛的解释空间。应以现代性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重大区分为出发点来把握隐私概念的内涵,依据客观与主观两个标准对隐私内容做出判断,除了从领域角度把隐私划分为“空间”“信息”和“决断”三类之外,还更应从程度角度解析隐私的浅层与深层、相对与绝对的内容之别,特别是绝对隐私的特征以及应当获得国家最高强度的保护的理据。一种新型的“保障对信息技术系统之可信性与完整性的基本权利”的落实,公民对国家的数据处理行为的信任,是国家在数字社会中真正实现对个人信息隐私保障的重要标志。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