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桑兵

引用本文: 桑兵.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J]. 学术月刊, 2020, 52(5): 163-184. shu
Citation:  Bing SANG. New Youth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J]. Academic Monthly, 2020, 52(5): 163-184. shu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作者简介: 桑兵,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浙江杭州 310028);
  • 中图分类号: K25

New Youth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 Available Online: 2020-05-01

    CLC number: K25

  • 摘要: 既往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都以《新青年》为发端和动因,实则新文化运动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由国民党、江苏教育会联手发动,以延续五四风潮冲击段祺瑞和安福系的未竟之业,用文化运动的形式推动国民革命的社会运动。《新青年》同人中,除陈独秀、李大钊予以呼应鼓吹外,胡适明确表示不赞成,甚至认为使得新思潮运动变质,其余成员也不以群众性的社会政治运动为然,文字言论几乎没有响应,行动也相当疏离隔膜。只是在反击章士钊和学衡派的攻击时,对新文化运动有所辩护。不过,新文化运动思想上的确受《新青年》的影响,并将新思潮扩展到全国和社会各界,舆论又将《新青年》同人视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顺序,变成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倒置叙述,掩盖了《新青年》内部分歧所体现的近代中国两种不同趋新取径的矛盾冲突。
    1. [1]

      张仲民 . 新文化偶像的塑造:胡适及其受众. 学术月刊, 2020, 52(12): 158-173.

    2. [2]

      徐佳贵 . 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与新文化运动. 学术月刊, 2022, 54(6): 192-208.

    3. [3]

      何萍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启. 学术月刊, 2022, 54(1): 11-24.

    4. [4]

      王建伟 . 1930年代胡适“落伍”问题再考察. 学术月刊, 2023, 55(4): 196-208.

    5. [5]

      桑兵 . 新文化运动与出版物的勃兴. 学术月刊, 2024, 56(3): 196-211.

    6. [6]

      韩水法 . 作为他者的自身 —— 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认识与认同. 学术月刊, 2016, 48(09): 20-26.

    7. [7]

      瞿骏 . 新文化运动中的“失语者” —— 论凌独见与五四时代.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58-168.

    8. [8]

      周月峰 . 以“未来”否定“现代”:一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多歧性的形成. 学术月刊, 2020, 52(3): 167-178.

    9. [9]

      孙尚扬 . 文化激进主义者与新儒家对基督教道德的吸收 —— 以陈独秀和贺麟为例.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57-164.

    10. [10]

      高力克 . 反礼教与尊仁学:陈独秀与梁漱溟的孔教观.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78-185.

    11. [11]

      朱晓江 . 语言与思想:胡适“白话文”主张的提出、受抑及转向.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22-135.

    12. [12]

      陈平原 . 鹦鹉救火与铸剑复仇—— 胡适与鲁迅的济世情怀.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24-131.

    13. [13]

      张凌雁 . 胡适:“有实无名”的中国现代诠释学探索者. 学术月刊, 2024, 56(3): 165-173.

    14. [14]

      陈伟 . 海派京剧:五四新文化的有力推手与重要角色. 学术月刊, 2019, 51(8): 122-131.

    15. [15]

      刘康 . 从“后学”到认同政治:当代美国人文思潮走向. 学术月刊, 2020, 52(2): 129-141.

    16. [16]

      冯渝杰 . 致太平”思潮与黄巾初起动机考——兼及原始道教的辅汉情结与终末论说. 学术月刊, 2018, 50(5): 138-153.

    17. [17]

      夏国军 . 美国哲学整体论思潮的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分形. 学术月刊, 2021, 53(10): 45-59.

    18. [18]

      王波 . 分业:“五四”后关于文化运动的反思. 学术月刊, 2021, 53(10): 205-216.

    19. [19]

      南帆 . 代际与阶级:青年形象的理论坐标. 学术月刊, 2018, 50(10): 118-129.

    20. [20]

      王馨曼 .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文化哲学阐释路向——论拉布里奥拉、蒙多尔佛、葛兰西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阐释. 学术月刊, 2024, 56(3): 44-52.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35
  • 文章访问数:  4222
  • HTML全文浏览量:  1733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0-05-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作者简介:桑兵,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浙江杭州 310028)

摘要: 既往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都以《新青年》为发端和动因,实则新文化运动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由国民党、江苏教育会联手发动,以延续五四风潮冲击段祺瑞和安福系的未竟之业,用文化运动的形式推动国民革命的社会运动。《新青年》同人中,除陈独秀、李大钊予以呼应鼓吹外,胡适明确表示不赞成,甚至认为使得新思潮运动变质,其余成员也不以群众性的社会政治运动为然,文字言论几乎没有响应,行动也相当疏离隔膜。只是在反击章士钊和学衡派的攻击时,对新文化运动有所辩护。不过,新文化运动思想上的确受《新青年》的影响,并将新思潮扩展到全国和社会各界,舆论又将《新青年》同人视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顺序,变成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倒置叙述,掩盖了《新青年》内部分歧所体现的近代中国两种不同趋新取径的矛盾冲突。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