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族群本体:作为 “原住民” 和 “我们人” 的马来西亚知翁人

梁永佳

引用本文: 梁永佳. 族群本体:作为 “原住民” 和 “我们人” 的马来西亚知翁人[J]. 学术月刊, 2022, 54(10): 164-175, 199. shu
Citation:  Yongjia LIANG. Ethnic Ontology: “Our People” Vs. Orang Asli of the Chewong, Malaysia[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10): 164-175, 199. shu

族群本体:作为 “原住民” 和 “我们人” 的马来西亚知翁人

    作者简介: 梁永佳,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浙江杭州310030);
  • 中图分类号: C912

Ethnic Ontology: “Our People” Vs. Orang Asli of the Chewong, Malaysia

  • Available Online: 2022-10-20

    CLC number: C912

  • 摘要: 作为国家认定的“原住民”,马来西亚知翁人被认为是落后的、不知文明的人群,需要接受国家的教化与开发。知翁人则抗拒这种“国家的视角”,尽可能不与外界接触,尤其是避免肢体冲突。知翁人存在三重族群观,“我们人”、类似我们的“森林人”、迥异于我们的马来人和华人。研究发现,知翁人躲避外界的真正原因在于族群观背后的本体论。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由精灵、动植物、鬼神等人与“非人之人”构成的宇宙之中,每个物种都具备作为生命根本的“濡外”。他们强烈的族群意识来自他们担心可能在跟外来人的肢体冲突中流血,从而失去“濡外”而不能在死后获得永生。“濡外”的观念看似“荒诞不经”,实际上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韧性。知翁人这种基于宇宙观而形成的族群观念称之为“族群本体”,以这个概念超越原生论、工具论、建构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可以探索一个新的族群研究路径。
    1. [1]

      杨国荣 . 历史与本体. 学术月刊, 2022, 54(3): 38-47.

    2. [2]

      常安 . 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内”与“外”. 学术月刊, 2020, 52(12): 79-96.

    3. [3]

      范可 . 何以“边”为:巴特“族群边界”理论的启迪. 学术月刊, 2017, 49(07): 99-110.

    4. [4]

      侯旭东周奇 . 知常以观变. 学术月刊, 2019, 51(11): 179-184.

    5. [5]

      周光俊 . 民族国家共同体演进中的族群权利:边界及其治理. 学术月刊, 2020, 52(9): 84-94.

    6. [6]

      成中英 . 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兼论中西诠释思想的异同与交融. 学术月刊, 2023, 55(10): 5-14.

    7. [7]

      张一兵 . 关系本体论与所与−所识二肢认知. 学术月刊, 2019, 51(7): 5-12.

    8. [8]

      古力扎提石春霞 . 第十届边疆中国论坛暨“地域、族群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月刊, 2022, 54(9): 212-216.

    9. [9]

      王铭铭 . 联想、比较与思考:费孝通“天人合一论”与人类学“本体论转向”. 学术月刊, 2019, 51(8): 143-167, 178.

    10. [10]

      黄勇 . 论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命题性知识,能力之知,抑或动力之知?. 学术月刊, 2016, 48(01): 49-66.

    11. [11]

      翟崇光姚新勇 . 潘知常生命美学“信仰转向”现象批判. 学术月刊, 2021, 53(2): 170-180.

    12. [12]

      刘琪 . 现代性语境下族群认同的消弭与建构 —— 对迪庆藏族自治州两个村落的比较研究.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38-146.

    13. [13]

      赖大仁张园园 .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 学术月刊, 2021, 53(1): 172-182.

    14. [14]

      郁振华 . 再论道德的能力之知—— 评黄勇教授的良知诠释.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4-30.

    15. [15]

      胡玉鸿 . 合理区隔:维系人的尊严必需的距离空间.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06-120.

    16. [16]

      朱圣明 . 秦汉边民与“亡人”“蛮夷”的演生. 学术月刊, 2022, 54(4): 183-196.

    17. [17]

      陶庆牛潇蒙 . 回归“文化”“人”与重塑扎根理论(ET). 学术月刊, 2019, 51(7): 76-90.

    18. [18]

      周业安 . 人的社会性与偏好的微观结构. 学术月刊, 2017, 49(06): 59-73.

    19. [19]

      翟翌 . 作为特许人的行政主体与“受许人的对象人”之间关系的变迁及价值. 学术月刊, 2019, 51(6): 78-93.

    20. [20]

      杨乃乔 . 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论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对形而上学先验意义的解构. 学术月刊, 2023, 55(3): 162-176.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373
  • HTML全文浏览量:  97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10-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族群本体:作为 “原住民” 和 “我们人” 的马来西亚知翁人

    作者简介:梁永佳,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浙江杭州310030)

摘要: 作为国家认定的“原住民”,马来西亚知翁人被认为是落后的、不知文明的人群,需要接受国家的教化与开发。知翁人则抗拒这种“国家的视角”,尽可能不与外界接触,尤其是避免肢体冲突。知翁人存在三重族群观,“我们人”、类似我们的“森林人”、迥异于我们的马来人和华人。研究发现,知翁人躲避外界的真正原因在于族群观背后的本体论。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由精灵、动植物、鬼神等人与“非人之人”构成的宇宙之中,每个物种都具备作为生命根本的“濡外”。他们强烈的族群意识来自他们担心可能在跟外来人的肢体冲突中流血,从而失去“濡外”而不能在死后获得永生。“濡外”的观念看似“荒诞不经”,实际上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韧性。知翁人这种基于宇宙观而形成的族群观念称之为“族群本体”,以这个概念超越原生论、工具论、建构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可以探索一个新的族群研究路径。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