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论哲学中的实践转向

郁振华

引用本文: 郁振华. 论哲学中的实践转向[J]. 学术月刊, 2023, 55(12): 5-15. shu
Citation:  YU Zhenhua. On the Pragmatic Turn in Philosophy[J]. Academic Monthly, 2023, 55(12): 5-15. shu

论哲学中的实践转向

    作者简介: 郁振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上海200241)。;
  • 中图分类号: B5

On the Pragmatic Turn in Philosophy

  • CLC number: B5

  • 摘要: 在一般哲学层面上,可将沉思传统视作实践转向的质疑对象。亚里士多德是沉思传统的奠基人,他在古典三项(理论、实践和制作)之间确立了等级秩序,强调理论的至上地位。在历史衍化过程中,三项变为两项(理论和实践),这一重要的概念变迁在中世纪就已完成。对沉思传统的质疑,在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后形而上学时代开始之前就已全面展开。现代科学的兴起挑战了沉思传统,实验方法所体现的“技艺人的胜利”引发了双重倒转:制作和沉思之倒转,以及制作和实践之倒转。批判哲学强调实践理性之于理论理性的优先性,实现了实践和理论的倒转。理解实践转向的一种可能方案是:(1)恢复亚氏划分三项的识度,提出“古典三项的转进和重置”的思想主题,在此视角下审视历史,展开古今之辩;(2)区分发生优先性和价值优先性,汲取唯物史观的洞见,强调物质生产(制作活动)在发生上的优先性;(3)主张制作活动、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在价值上具有平等地位,强调三种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反对在它们之间相互还原。
    1. [1]

      何玉长 . 善待生产性劳动和优先实体经济. 学术月刊, 2016, 48(09): 73-83.

    2. [2]

      谢常青,张今杰 . 论罗尔斯自由的优先性. 学术月刊, 2024, 56(1): 92-101.

    3. [3]

      陈波 . 词项的指示性使用和谓述性使用—— 反驳严格指示词和非严格指示词的区分. 学术月刊, 2016, 48(11): 25-42.

    4. [4]

      杨乔喻 . 雅克·马丁在阿尔都塞文本中的寄居性存在—— 反同一性文本学的一项案例考察. 学术月刊, 2016, 48(11): 43-48.

    5. [5]

      张汝伦 . 现代性与哲学的任务. 学术月刊, 2016, 48(07): 31-37.

    6. [6]

      胡大平 . 解放政治学·生命政治学·无为政治学——现代性批判技术视角的旨趣和逻辑转换. 学术月刊, 2018, 50(01): 30-45.

    7. [7]

      黄爱华 . “新剧的发生”与中国戏剧的现代性寻求. 学术月刊, 2017, 49(11): 106-147.

    8. [8]

      邹诗鹏 . 现代性与剩余. 学术月刊, 2016, 48(08): 40-51.

    9. [9]

      刘琪 . 现代性语境下族群认同的消弭与建构 —— 对迪庆藏族自治州两个村落的比较研究.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38-146.

    10. [10]

      莫伊什·普殊同 . 当代危机与价值的无时序性. 学术月刊, 2017, 49(08): 42-50.

    11. [11]

      林青 . 现代性与生命政治. 学术月刊, 2016, 48(05): 56-62.

    12. [12]

      张凤阳 . 现代性研究的“语言方案”. 学术月刊, 2018, 50(12): 52-63.

    13. [13]

      陈建华 . 商品、家庭与全球现代性. 学术月刊, 2020, 52(7): 135-145.

    14. [14]

      孙向晨 . 何以归家:现代性的救赎. 学术月刊, 2024, 56(3): 20-36.

    15. [15]

      刘学 . 照护型政府:一项基层政府产业角色的研究. 学术月刊, 2023, 55(1): 127-137, 216.

    16. [16]

      谢岳 . 国家转型的中国道路:一项比较历史分析. 学术月刊, 2023, 55(12): 62-72.

    17. [17]

      包刚升 . 政治危机何以形成:一项基于自由政体学说的理论分析. 学术月刊, 2019, 51(11): 79-94.

    18. [18]

      孙亮 . 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社会性概念重构. 学术月刊, 2022, 54(4): 14-21.

    19. [19]

      陈晓明 .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 关于中国文学的“当代性”的思考. 学术月刊, 2016, 48(08): 113-123.

    20. [20]

      林成文 . 古典的现代性及其当代意义. 学术月刊, 2017, 49(11): 120-184.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
  • 文章访问数:  63
  • HTML全文浏览量:  14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论哲学中的实践转向

    作者简介:郁振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上海200241)。

摘要: 在一般哲学层面上,可将沉思传统视作实践转向的质疑对象。亚里士多德是沉思传统的奠基人,他在古典三项(理论、实践和制作)之间确立了等级秩序,强调理论的至上地位。在历史衍化过程中,三项变为两项(理论和实践),这一重要的概念变迁在中世纪就已完成。对沉思传统的质疑,在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后形而上学时代开始之前就已全面展开。现代科学的兴起挑战了沉思传统,实验方法所体现的“技艺人的胜利”引发了双重倒转:制作和沉思之倒转,以及制作和实践之倒转。批判哲学强调实践理性之于理论理性的优先性,实现了实践和理论的倒转。理解实践转向的一种可能方案是:(1)恢复亚氏划分三项的识度,提出“古典三项的转进和重置”的思想主题,在此视角下审视历史,展开古今之辩;(2)区分发生优先性和价值优先性,汲取唯物史观的洞见,强调物质生产(制作活动)在发生上的优先性;(3)主张制作活动、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在价值上具有平等地位,强调三种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反对在它们之间相互还原。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