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主体间性与中国当代美学

郭勇健

引用本文: 郭勇健. 主体间性与中国当代美学[J].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39-149. shu
Citation:  Yongjian GUO. Intersubjectivity and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J]. Academic Monthly, 2019, 51(10): 139-149. shu

主体间性与中国当代美学—“新时期”之回顾及“新时代”之展望

    作者简介: 郭勇健,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福建厦门 361005);
  • 中图分类号: B83

Intersubjectivity and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 Available Online: 2019-10-01

    CLC number: B83

  • 摘要: 1949−1989年,中国学者将美学理解为“美的学问”;1990年至今,“审美学”成为最主要的美学理解。近年来,“主体间性”成了中国美学界的一个关键词,或可作为回顾“新时期”美学和展望“新时代”美学的一个瞭望台。在哲学基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现象学的涌入,中国当代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已悄然发生。“新时期”以来的重要美学成果如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境界美学、现象学美学,或多或少都有主体间性的因素,为建构真正的主体间性美学预备了砖瓦。在学科性质方面,主体间性美学亦即“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对于经历了美学和审美学两大阶段的“新时代”美学,其历史使命,是超越“新时期”的审美学,走向文化哲学。如此既能走出当前审美学停滞不前的困境,又能与世界美学的发展保持同步。
    1. [1]

      仲霞 . “美学是第一哲学”的中国论说. 学术月刊, 2022, 54(7): 161-170.

    2. [2]

      韩水法 .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 “先验性” 与 “超验性”. 学术月刊, 2021, 53(2): 13-35.

    3. [3]

      代迅 . 走向荒野:风景的历史及其美学表达. 学术月刊, 2022, 54(6): 156-166.

    4. [4]

      陈平原 . 声音的政治与美学. 学术月刊, 2022, 54(1): 146-166.

    5. [5]

      杨春时 . 论中华美学的诗学化特性. 学术月刊, 2019, 51(2): 144-151.

    6. [6]

      陈治国 . 现象学视域下友爱的多重地位及其演变. 学术月刊, 2020, 52(6): 29-43.

    7. [7]

      . 多重视角下的实用主义(笔 谈). 学术月刊, 2020, 52(1): 11-16.

    8. [8]

      刘增光 . “原日身体”与身的形上化. 学术月刊, 2019, 51(5): 24-31.

    9. [9]

      李立 . 想象的理性.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50-159.

    10. [10]

      毛宣国 . “意象”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现象学阐释——以叶朗、张祥龙、杨春时的美学研究为例. 学术月刊, 2017, 49(06): 17-25.

    11. [11]

      杨春时 . 中华审美现象学的构成. 学术月刊, 2017, 49(06): 5-11.

    12. [12]

      程相占 . 审美欣赏理论:环境美学的独特美学观及其对于美学原理的推进. 学术月刊, 2021, 53(2): 151-159.

    13. [13]

      仲霞 . 中西审美现象学的时空结构差异. 学术月刊, 2017, 49(06): 12-16.

    14. [14]

      陈群志 . 詹姆士的时间哲学及其现象学效应. 学术月刊, 2016, 48(04): 29-39.

    15. [15]

      翟崇光姚新勇 . 潘知常生命美学“信仰转向”现象批判. 学术月刊, 2021, 53(2): 170-180.

    16. [16]

      刘旭光 . 论“审美理念”在康德美学中的作用—— 重构康德美学的一种可能.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41-151.

    17. [17]

      顾明栋 . 论中西小说理论的哲学和美学根基. 学术月刊, 2019, 51(11): 127-138.

    18. [18]

      倪梁康 . 现象学的数学哲学与现象学的模态逻辑——从胡塞尔与贝克尔的思想关联来看. 学术月刊, 2017, 49(01): 11-27.

    19. [19]

      杨大春 . 现代性进程中人的有限性问题——基于法国现象学的视角. 学术月刊, 2024, 56(1): 24-32.

    20. [20]

      代 迅 . 美学何去?门罗的跨文明比较美学之路. 学术月刊, 2018, 50(04): 108-117.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8
  • 文章访问数:  1440
  • HTML全文浏览量:  249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19-10-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主体间性与中国当代美学

    作者简介:郭勇健,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 1949−1989年,中国学者将美学理解为“美的学问”;1990年至今,“审美学”成为最主要的美学理解。近年来,“主体间性”成了中国美学界的一个关键词,或可作为回顾“新时期”美学和展望“新时代”美学的一个瞭望台。在哲学基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现象学的涌入,中国当代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已悄然发生。“新时期”以来的重要美学成果如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境界美学、现象学美学,或多或少都有主体间性的因素,为建构真正的主体间性美学预备了砖瓦。在学科性质方面,主体间性美学亦即“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对于经历了美学和审美学两大阶段的“新时代”美学,其历史使命,是超越“新时期”的审美学,走向文化哲学。如此既能走出当前审美学停滞不前的困境,又能与世界美学的发展保持同步。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