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积淀说”的反思与重释“新感性”

高建平

引用本文: 高建平. “积淀说”的反思与重释“新感性”[J]. 学术月刊, 2022, 54(3): 183-192. shu
Citation:  Jianping GAO. A Reflection on the Theory of “Sedimentation” and a Reinterpretation of “New Sensuousness”[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3): 183-192. shu

“积淀说”的反思与重释“新感性”

    作者简介: 高建平,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东深圳 518061);
  • 中图分类号: B83

A Reflection on the Theory of “Sedimentation” and a Reinterpretation of “New Sensuousness”

  • Available Online: 2022-03-20

    CLC number: B83

  • 摘要: “积淀说”在当代中国美学和哲学中影响巨大,但这一理论有着严重缺陷。首先,这种理论所持的理性积淀为感性的思路,造成美学的过度理性化;其次,内容积淀为形式忽视了形式有着自身独特的、不依赖内容的起源;再次,对“实践”也不能理解为依照理性来实施行动,而应该理解为“感性活动”。最后,“新感性”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它既不能变成“理性的感性呈现”,也不能看成是原始本能的激情迸发。“新感性”是感性经验的积累,感性生命力的焕发,也是感性与理性的互动。
    1. [1]

      文贵良 . 文学汉语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39-150.

    2. [2]

      江怡 . 维特根斯坦是实用主义者吗. 学术月刊, 2021, 53(11): 5-15.

    3. [3]

      周靖 . 论“维特根斯坦式的实用主义”. 学术月刊, 2022, 54(12): 24-33.

    4. [4]

      陈亚军 . 匹兹堡学派对“所予神话”的瓦解. 学术月刊, 2023, 55(1): 20-30.

    5. [5]

      刘晓军 . “说”祭与“说”体. 学术月刊, 2019, 51(5): 112-124.

    6. [6]

      曹清华 . 江湖想象与权力实践. 学术月刊, 2019, 51(9): 143-151, 184.

    7. [7]

      时胜勋 . 走向实践阐释的艺术理论. 学术月刊, 2022, 54(9): 148-158.

    8. [8]

      周嘉昕 . “批判经济学”与“实践哲学”. 学术月刊, 2019, 51(3): 17-25.

    9. [9]

      郁振华 . 论哲学中的实践转向. 学术月刊, 2023, 55(12): 5-15.

    10. [10]

      吴莹周飞舟 . 空间身份权利:转居农民的市民化实践. 学术月刊, 2021, 53(10): 142-153.

    11. [11]

      刘少杰 . 中国网络社会的交往实践和发展逻辑. 学术月刊, 2022, 54(8): 105-117.

    12. [12]

      蔡守秋 . 环境权实践与理论的新发展. 学术月刊, 2018, 50(11): 89-103.

    13. [13]

      苏力 . 历史中国的分配正义:实践与思想. 学术月刊, 2020, 52(3): 79-95.

    14. [14]

      孙小玲 . 道德分歧与建构主义的实践理性观. 学术月刊, 2022, 54(11): 30-37, 83.

    15. [15]

      秦中亮 . 河朔藩镇性格说再检讨. 学术月刊, 2019, 51(12): 159-168.

    16. [16]

      彭明生范从来 . 中国金融改革的实践及其深化改革的方向. 学术月刊, 2020, 52(5): 51-61, 50.

    17. [17]

      刘碧波李一达 . 从教派之争到文化战争—— 美国政教分离的宪法实践. 学术月刊, 2017, 49(01): 92-103.

    18. [18]

      黄昌勇解学芳 . 中国城市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学术月刊, 2017, 49(05): 102-115.

    19. [19]

      曹南屏 . 清代科举的知识规划、考试实践与士子群体的知识养成. 学术月刊, 2017, 49(09): 145-160.

    20. [20]

      李蓉 . 罗兰·巴特与“第三代诗”的语言实践. 学术月刊, 2020, 52(10): 130-140.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361
  • HTML全文浏览量:  51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03-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积淀说”的反思与重释“新感性”

    作者简介:高建平,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东深圳 518061)

摘要: “积淀说”在当代中国美学和哲学中影响巨大,但这一理论有着严重缺陷。首先,这种理论所持的理性积淀为感性的思路,造成美学的过度理性化;其次,内容积淀为形式忽视了形式有着自身独特的、不依赖内容的起源;再次,对“实践”也不能理解为依照理性来实施行动,而应该理解为“感性活动”。最后,“新感性”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它既不能变成“理性的感性呈现”,也不能看成是原始本能的激情迸发。“新感性”是感性经验的积累,感性生命力的焕发,也是感性与理性的互动。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