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中西哲学比较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构建

方松华 熊务丰

引用本文: 方松华, 熊务丰. 中西哲学比较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构建[J]. 学术月刊, 2021, 53(12): 5-12. shu
Citation:  Songhua FANG, Wufeng XIONG.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J]. Academic Monthly, 2021, 53(12): 5-12. shu

中西哲学比较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构建

    作者简介: 方松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 200020);熊务丰,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20);
  • 中图分类号: B08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 Available Online: 2021-12-20

    CLC number: B08

  • 摘要: 中西哲学比较是近代以来所有“在中国的”哲学研究的基本语境,而构建“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是目前中国哲学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与狭义的或直接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工作相比,西方哲学的系统引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以及“中国哲学史”的百年书写,是更加值得重视和梳理的历史经验。中西哲学比较深入开展的同时,其困境也日渐凸显:距离会通中西马三大哲学传统构建中国哲学当代形态的目标,一度似乎不是愈近而是愈远,并在世纪之交遭遇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问题的矛头所向,既质疑“中国哲学史”书写的“中国性”,也质疑中国哲学传统的“哲学性”。中西哲学比较要获得实质性的推进,不仅必须在真正深入把握西方哲学传统之精义的基础上,破除关于“中国非哲学”和“哲学非中国”的双重执念,而且需要在与当代西方哲学最新进展的批判性对话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的当代发展,需要在保持“我们”和文化传统之间恰当的“距离”意识的基础上,以现代言说方式复现中国古代哲学传统真精神,需要以进入“现代化”完成状态的未来中国为参照系,反观与整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与哲学思潮的历史性变迁。所谓“中国哲学”当代形态的建构,或许不应当期望以“一家一派”的方式来完成,而应当是一种学术生态的整体性更新,是新的时代精神在一切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必然展开。
    1. [1]

      吴晓明 . 中西哲学比较的前提反思. 学术月刊, 2022, 54(3): 18-37.

    2. [2]

      吴晓明 . 三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 学术月刊, 2023, 55(8): 5-26.

    3. [3]

      王炳权 .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回顾与前瞻. 学术月刊, 2019, 51(6): 64-77.

    4. [4]

      徐陶 . 中西哲学会通视域中的 “内在超越”与“天人合一”.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66-176.

    5. [5]

      易承志 . 跨界公共事务、区域合作共治与整体性治理. 学术月刊, 2017, 49(11): 67-101.

    6. [6]

      欧树军 . 作为制度的国家:亨廷顿政治视野的整体性考察. 学术月刊, 2018, 50(9): 92-100.

    7. [7]

      姚文放 . 社会整体性的表征:卡勒“理论”的生产性. 学术月刊, 2020, 52(11): 142-149.

    8. [8]

      杨国荣 . 世界哲学视域中的智慧说——冯契与走向当代的中国哲学. 学术月刊, 2016, 48(02): 5-22.

    9. [9]

      马琳,凡·柏拉克 . 比较哲学方法论新探. 学术月刊, 2018, 50(9): 35-43.

    10. [10]

      顾明栋 . 论中西小说理论的哲学和美学根基. 学术月刊, 2019, 51(11): 127-138.

    11. [11]

      贡华南,洪澄,王晋卿 . 中国哲学研究. 学术月刊, 2023, 55(8): 207-216.

    12. [12]

      ● 黄勇○ 王振钰 . 用哲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 学术月刊, 2022, 54(8): 209-216.

    13. [13]

      陈伯海 . 探寻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之路. 学术月刊, 2020, 52(2): 142-147.

    14. [14]

      洪罡 . 元虚构与当代中国文学先锋.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13-119.

    15. [15]

      朱佳峰 . 领土权:当代政治哲学论域中的理论图景. 学术月刊, 2018, 50(02): 94-102.

    16. [16]

      韩立新 . 黑格尔法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学术月刊, 2019, 51(4): 5-16.

    17. [17]

      张兵 . 中国哲学的“回返”疑难. 学术月刊, 2019, 51(2): 17-33.

    18. [18]

      纪建勋 . 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四十年学科方法论整体观. 学术月刊, 2018, 50(10): 140-149.

    19. [19]

      马琳 . 比较哲学中的家族相似概念及其跨文化延拓. 学术月刊, 2016, 48(07): 20-30.

    20. [20]

      高力克 . 社会之镜与先验理性:斯密与康德道德哲学比较. 学术月刊, 2023, 55(5): 26-3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7
  • 文章访问数:  752
  • HTML全文浏览量:  165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1-12-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中西哲学比较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构建

    作者简介:方松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 200020)
    作者简介:熊务丰,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20)

摘要: 中西哲学比较是近代以来所有“在中国的”哲学研究的基本语境,而构建“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是目前中国哲学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与狭义的或直接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工作相比,西方哲学的系统引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以及“中国哲学史”的百年书写,是更加值得重视和梳理的历史经验。中西哲学比较深入开展的同时,其困境也日渐凸显:距离会通中西马三大哲学传统构建中国哲学当代形态的目标,一度似乎不是愈近而是愈远,并在世纪之交遭遇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问题的矛头所向,既质疑“中国哲学史”书写的“中国性”,也质疑中国哲学传统的“哲学性”。中西哲学比较要获得实质性的推进,不仅必须在真正深入把握西方哲学传统之精义的基础上,破除关于“中国非哲学”和“哲学非中国”的双重执念,而且需要在与当代西方哲学最新进展的批判性对话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的当代发展,需要在保持“我们”和文化传统之间恰当的“距离”意识的基础上,以现代言说方式复现中国古代哲学传统真精神,需要以进入“现代化”完成状态的未来中国为参照系,反观与整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与哲学思潮的历史性变迁。所谓“中国哲学”当代形态的建构,或许不应当期望以“一家一派”的方式来完成,而应当是一种学术生态的整体性更新,是新的时代精神在一切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必然展开。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