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从心性现象学到物性现象学

杨大春

引用本文: 杨大春. 从心性现象学到物性现象学[J]. 学术月刊, 2022, 54(1): 25-33. shu
Citation:  Dachun YANG. From Phenomenology of Spirituality to Phenomenology of Materiality[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1): 25-33. shu

从心性现象学到物性现象学

    作者简介: 杨大春,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浙江杭州 310058);
  • 中图分类号: B5

From Phenomenology of Spirituality to Phenomenology of Materiality

  • Available Online: 2022-01-15

    CLC number: B5

  • 摘要: 心性现象学被认为是运用现象学方法或依据现象学精神,围绕古今中西文明推动心性思想研究的尝试。事实上,现象学通常被等同于心性现象学。真正说来,心性现象学(意识现象学、精神现象学)在早期现代哲学中有其重要资源,但主要归属于后期现代哲学。这是一种意向性现象学,它要么围绕纯粹意识要么围绕不纯意识(身体意识)展开,并因此可以区分为纯粹心性现象学(纯粹意识现象学、纯粹精神现象学)和不纯心性现象学(不纯意识现象学、不纯精神现象学、身体现象学)两大类型。伴随着当代哲学的来临,一种几乎还没有获得承认的物质现象学(非意向性现象学)突然涌现,这意味着心性现象学的黄昏和物性现象学的黎明。在现象学彻底化的进程中,所谓的现象学神学转向只不过是一个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神性现象学。当代现象学不再强调人或自然的心性,不可能回到人或自然的神性,只能认可人或自然的 物性。
    1. [1]

      王世鹏 . 自我研究的“现象学转向”与自我悖论新解. 学术月刊, 2020, 52(2): 20-29, 19.

    2. [2]

      杨春时 . 中华审美现象学的构成. 学术月刊, 2017, 49(06): 5-11.

    3. [3]

      何浩平 . 现象意识的现象学进路及其整合. 学术月刊, 2023, 55(11): 28-38.

    4. [4]

      莫兰 . 意向性:现象学方法的基础. 学术月刊, 2017, 49(11): 5-30.

    5. [5]

      陈群志 . 詹姆士的时间哲学及其现象学效应. 学术月刊, 2016, 48(04): 29-39.

    6. [6]

      仲霞 . 中西审美现象学的时空结构差异. 学术月刊, 2017, 49(06): 12-16.

    7. [7]

      陈亚军 . 实用主义的现象学意蕴. 学术月刊, 2020, 52(1): 27-31.

    8. [8]

      尹兆坤 . 现象学形而上学的第三种可能——舍勒现象学的实在问题研究. 学术月刊, 2023, 55(6): 28-37.

    9. [9]

      倪梁康 . 现象学的数学哲学与现象学的模态逻辑——从胡塞尔与贝克尔的思想关联来看. 学术月刊, 2017, 49(01): 11-27.

    10. [10]

      张庆熊 . 萨特的意向性学说和对人的存在的现象学描述. 学术月刊, 2017, 49(11): 18-39.

    11. [11]

      高松 . 从动物到AI——对意义理解诸形态的现象学考察. 学术月刊, 2023, 55(11): 15-27.

    12. [12]

      韩水法 .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 “先验性” 与 “超验性”. 学术月刊, 2021, 53(2): 13-35.

    13. [13]

      陈治国 . 现象学视域下友爱的多重地位及其演变. 学术月刊, 2020, 52(6): 29-43.

    14. [14]

      杨大春 . 现代性进程中人的有限性问题——基于法国现象学的视角. 学术月刊, 2024, 56(1): 24-32.

    15. [15]

      毛宣国 . “意象”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现象学阐释——以叶朗、张祥龙、杨春时的美学研究为例. 学术月刊, 2017, 49(06): 17-25.

    16. [16]

      倪梁康 . 意识现象学与当代人工智能(专题讨论)“纯意识”研究及其“困难问题”与“容易问题”. 学术月刊, 2023, 55(11): 5-14.

    17. [17]

      翟崇光姚新勇 . 潘知常生命美学“信仰转向”现象批判. 学术月刊, 2021, 53(2): 170-180.

    18. [18]

      卢文超 . 当代艺术创作的社会学转向. 学术月刊, 2023, 55(10): 117-124.

    19. [19]

      叶舒宪 . 人类学转向:新文科的跨学科引领. 学术月刊, 2022, 54(8): 143-154.

    20. [20]

      王振复 . 原始“信文化”说与人类学转向. 学术月刊, 2022, 54(8): 129-142.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30
  • 文章访问数:  1060
  • HTML全文浏览量:  226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01-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从心性现象学到物性现象学

    作者简介:杨大春,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浙江杭州 310058)

摘要: 心性现象学被认为是运用现象学方法或依据现象学精神,围绕古今中西文明推动心性思想研究的尝试。事实上,现象学通常被等同于心性现象学。真正说来,心性现象学(意识现象学、精神现象学)在早期现代哲学中有其重要资源,但主要归属于后期现代哲学。这是一种意向性现象学,它要么围绕纯粹意识要么围绕不纯意识(身体意识)展开,并因此可以区分为纯粹心性现象学(纯粹意识现象学、纯粹精神现象学)和不纯心性现象学(不纯意识现象学、不纯精神现象学、身体现象学)两大类型。伴随着当代哲学的来临,一种几乎还没有获得承认的物质现象学(非意向性现象学)突然涌现,这意味着心性现象学的黄昏和物性现象学的黎明。在现象学彻底化的进程中,所谓的现象学神学转向只不过是一个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神性现象学。当代现象学不再强调人或自然的心性,不可能回到人或自然的神性,只能认可人或自然的 物性。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