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在路上:漂泊、书信体写作与“杂文自觉”的风格扩张

张旭东

引用本文: 张旭东. 在路上:漂泊、书信体写作与“杂文自觉”的风格扩张[J]. 学术月刊, 2022, 54(6): 138-155. shu
Citation:  Xudong ZHANG. On the Road: Exile, Correspondence as Genre and the Stylistic Expansion of Lu Xun’s “Becoming Conscious” of the Essay[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6): 138-155. shu

在路上:漂泊、书信体写作与“杂文自觉”的风格扩张

    作者简介: 张旭东,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东亚学系教授;
  • 中图分类号: I206

On the Road: Exile, Correspondence as Genre and the Stylistic Expansion of Lu Xun’s “Becoming Conscious” of the Essay

  • Available Online: 2022-06-20

    CLC number: I206

  • 摘要: 在以《华盖集·题记》为标志的“杂文的自觉”之后,《华盖集续编》在文体、样式及美学方面呈现出更加繁复的多样性和试验性。与之相关的则是鲁迅1926年8月离开北京后,在上海−厦门−广州间的短暂的“漂泊”状态,这种状态指向一种重要的文学风格意义。以《华盖集续编》中的“通信系列”为线索,兼及鲁迅同时期其他书信写作,对鲁迅杂文在语汇、句子、风格和作者形象不同层面的风格扩张进行系统分析,可以看到,鲁迅此期间的杂文写作,在内心面向、审美自律和社会政治寓意指涉性上都呈现出一种高度内敛同时又高度外化甚至游戏化的倾向。这种写作法不仅是对漂泊或客居状态的描摹和派遣,或对此前“北京时期”遭际的回顾与反思,更是鲁迅文学内在能量与形式可能性的逻辑发展,也是它将自身现实批判兴趣和历史表现抱负收缩凝聚在高度个人化和“作者式”的杂文文体内在强度之内的技法淬炼。因此,鲁迅漂泊期的书信体写作,作为“路上杂文”,也可被视为鲁迅文学“第二次诞生”这一文学史事件的组成部分。在具体的鲁迅文学发展阶段论意义上,这个瞬间和文体实验行动也构成过渡期“杂文的自觉”同晚期“杂文的自由”之间的连接点和风格预演。
    1. [1]

      胡友峰 . 自然审美:主观的与客观的. 学术月刊, 2021, 53(6): 183-194.

    2. [2]

      朱立元 . 阐释学视域下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审视. 学术月刊, 2022, 54(2): 140-157.

    3. [3]

      欧阳友权邓祯 . 中国二次元文化的缘起、形塑与进路. 学术月刊, 2020, 52(3): 132-140.

    4. [4]

      郜元宝 . 鲁迅杂文人物形象谱系研究小史. 学术月刊, 2022, 54(3): 162-171.

    5. [5]

      刘志阳,邱振宇,赵陈芳 . 元宇宙时代的混合价值理论. 学术月刊, 2023, 55(7): 74-88.

    6. [6]

      刘旭光 . 审美中的“完美判断”及其终结. 学术月刊, 2019, 51(6): 129-142.

    7. [7]

      张春满 . 比较政治学中的混合分析方法. 学术月刊, 2017, 49(09): 70-80.

    8. [8]

      杨春时 . 作为礼物的艺术. 学术月刊, 2020, 52(9): 123-130.

    9. [9]

      王瑜锦谭帆 . 论中国小说文体观念的古今演变. 学术月刊, 2020, 52(5): 126-137, 184.

    10. [10]

      陈晓明 .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 关于中国文学的“当代性”的思考. 学术月刊, 2016, 48(08): 113-123.

    11. [11]

      肖伟胜 . “文学终结”之后的文学理论何处去?. 学术月刊, 2020, 52(11): 129-141.

    12. [12]

      朱晓江 . 小说的文体特征、功能及其与五四文学变革之关联. 学术月刊, 2021, 53(3): 160-169.

    13. [13]

      程乐松 . 自觉的两种进路—— 中国哲学与汉语哲学的论域. 学术月刊, 2018, 50(7): 32-38.

    14. [14]

      谢宇,竹影 .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自觉——谢宇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24, 56(3): 212-216.

    15. [15]

      吴俊 . 文学史和跨学科学术——文学史周期律和文体文类的功能. 学术月刊, 2023, 55(5): 150-156.

    16. [16]

      杨彬 . 仿拟及其类型与文体丕变:《金瓶梅词话》的仿拟研究. 学术月刊, 2019, 51(9): 122-132.

    17. [17]

      时胜勋 . 走向实践阐释的艺术理论. 学术月刊, 2022, 54(9): 148-158.

    18. [18]

      刘东玲 . “新人”的诞生:论延安文学范式的形成. 学术月刊, 2022, 54(10): 144-155.

    19. [19]

      杨虎涛 . 从众与服从的演化及其“齐美尔”意义. 学术月刊, 2017, 49(03): 112-120.

    20. [20]

      闻翔 . 艺术市场研究与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学术月刊, 2023, 55(6): 116-124.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287
  • HTML全文浏览量:  21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06-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在路上:漂泊、书信体写作与“杂文自觉”的风格扩张

    作者简介:张旭东,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东亚学系教授

摘要:  在以《华盖集·题记》为标志的“杂文的自觉”之后,《华盖集续编》在文体、样式及美学方面呈现出更加繁复的多样性和试验性。与之相关的则是鲁迅1926年8月离开北京后,在上海−厦门−广州间的短暂的“漂泊”状态,这种状态指向一种重要的文学风格意义。以《华盖集续编》中的“通信系列”为线索,兼及鲁迅同时期其他书信写作,对鲁迅杂文在语汇、句子、风格和作者形象不同层面的风格扩张进行系统分析,可以看到,鲁迅此期间的杂文写作,在内心面向、审美自律和社会政治寓意指涉性上都呈现出一种高度内敛同时又高度外化甚至游戏化的倾向。这种写作法不仅是对漂泊或客居状态的描摹和派遣,或对此前“北京时期”遭际的回顾与反思,更是鲁迅文学内在能量与形式可能性的逻辑发展,也是它将自身现实批判兴趣和历史表现抱负收缩凝聚在高度个人化和“作者式”的杂文文体内在强度之内的技法淬炼。因此,鲁迅漂泊期的书信体写作,作为“路上杂文”,也可被视为鲁迅文学“第二次诞生”这一文学史事件的组成部分。在具体的鲁迅文学发展阶段论意义上,这个瞬间和文体实验行动也构成过渡期“杂文的自觉”同晚期“杂文的自由”之间的连接点和风格预演。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