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虚拟经济的运行方式、本质及其理论的政策含义

刘晓欣 刘骏民

引用本文: 刘晓欣, 刘骏民. 虚拟经济的运行方式、本质及其理论的政策含义[J]. 学术月刊, 2020, 52(12): 42-56. shu
Citation:  Xiaoxin LIU, Junmin LIU. The Operation Mode, Ess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 of Fictitious Economy[J]. Academic Monthly, 2020, 52(12): 42-56. shu

虚拟经济的运行方式、本质及其理论的政策含义—马克思逻辑的历史延伸

    作者简介: 刘晓欣,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天津 300071);刘骏民,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天津 300071);
  • 中图分类号: F06

The Operation Mode, Ess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 of Fictitious Economy

  • Available Online: 2020-12-21

    CLC number: F06

  • 摘要: 本文在梳理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争议的基础上,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于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的基本共识,并归纳了马克思虚拟资本概念下虚拟经济内涵的争议与共识。虚拟经济具有三大市场特征:强调心理预期的资本化定价、追逐货币利润的最大化、独特“单一非对称性”的运行方式。由此构建的虚拟经济的三大理论模型包括:虚拟经济自我膨胀和收缩机制模型、货币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互动关系模型、货币中性与非中性共存经济模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分析框架是马克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逻辑的延伸,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析方法具象化的表现。在此分析框架下,揭示了自20世纪70年代来美国经济结构量变所带来的质变,并可提供一些新的政策措施。
  • 图 1  虚拟经济的正弦周期

    表 1  1960—2017年美国国际收支状况表 (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经常项目金融项目年份经常项目金融项目年份经常项目金融项目
    19602825−180519802318−249322000−403450478392
    19613821−283319815029−284632001−389689402037
    19623387−22621982−5537−328252002−450797502673
    19634414−40531983−38691210252003−518744540586
    19646823−59171984−94344756732004−631591542226
    19655430−49741985−118155994802005−745234714073
    19663031−36601986−1471761166022006−805964825583
    19672584−23781987−1606551678052007−711035632850
    1968611−10491988−1211531382612008−681389747069
    196939911181989−99487473942009−372521239386
    19702331−21101990−78969581242010−430698446411
    1971−14331121319912897438332011−444589525636
    1972−579676741992−51613939432012−426198448857
    19737140−44861993−84805792082013−349543403979
    197419614831994−1216121242372014−373800326836
    197518117−228331995−113567828382015−434598333155
    19764296−134291996−1247641344792016−451685377685
    1977−14336179851997−99487473942017−466246349191
    1978−1514351451998−215062669652018−488472519556
    1979−285−253601999−2883652386032019−480226395549
    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www.bea.gov)。
    下载: 导出CSV
    1. [1]

      何玉长方坤 .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理论阐释. 学术月刊, 2018, 50(5): 56-67.

    2. [2]

      杨虎涛 . 新发展格局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内在逻辑与政策重点. 学术月刊, 2021, 53(12): 60-73.

    3. [3]

      关锋 . “布伦纳辩论”及其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效应. 学术月刊, 2022, 54(5): 16-27.

    4. [4]

      刘志彪 . 理解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支撑要素与当前重点问题. 学术月刊, 2018, 50(7): 39-45.

    5. [5]

      张凤林 . 马克思的制度经济思想再认识. 学术月刊, 2021, 53(2): 50-64.

    6. [6]

      李圣传 . 黄药眠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论转向. 学术月刊, 2017, 49(04): 104-112.

    7. [7]

      赖大仁 .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当代困境与理论反思. 学术月刊, 2016, 48(10): 123-130.

    8. [8]

      陶庆梁晓安 . 政治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学术月刊, 2022, 54(8): 67-79.

    9. [9]

      张笑夷刘怀玉 . 作为一种城市研究范式的“都市马克思主义”. 学术月刊, 2020, 52(3): 34-42, 33.

    10. [10]

      何萍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启. 学术月刊, 2022, 54(1): 11-24.

    11. [11]

      韩庆祥 . 世界多样与普惠哲学—— 构建引领新时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术月刊, 2018, 50(9): 5-14.

    12. [12]

      何萍 . 当代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史语境及其建构. 学术月刊, 2016, 48(05): 34-45.

    13. [13]

      张永清 .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拓展与突破. 学术月刊, 2022, 54(3): 172-182, 224.

    14. [14]

      陈学明马拥军罗骞姜国敏 . 论新时期中国学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路向. 学术月刊, 2017, 49(03): 5-18.

    15. [15]

      李维武 . 从批判旧家庭到走出小家庭——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家庭观. 学术月刊, 2017, 49(06): 26-41.

    16. [16]

      何玉长 . 善待生产性劳动和优先实体经济. 学术月刊, 2016, 48(09): 73-83.

    17. [17]

      张一兵 . 交换价值:从“为人”的用在性到“为财”的等质性的转换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再研究. 学术月刊, 2023, 55(5): 5-16.

    18. [18]

      王馨曼 .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文化哲学阐释路向——论拉布里奥拉、蒙多尔佛、葛兰西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阐释. 学术月刊, 2024, 56(3): 44-52.

    19. [19]

      何玉长潘超 . 经济发展高质量重在实体经济高质量. 学术月刊, 2019, 51(9): 57-69.

    20. [20]

      文哲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学术月刊, 2023, 55(6): 206-211.

  • 加载中
图(1)表(1)
计量
  • PDF下载量:  16
  • 文章访问数:  1719
  • HTML全文浏览量:  207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0-12-2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虚拟经济的运行方式、本质及其理论的政策含义

    作者简介:刘晓欣,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天津 300071)
    作者简介:刘骏民,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天津 300071)

摘要: 本文在梳理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争议的基础上,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于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的基本共识,并归纳了马克思虚拟资本概念下虚拟经济内涵的争议与共识。虚拟经济具有三大市场特征:强调心理预期的资本化定价、追逐货币利润的最大化、独特“单一非对称性”的运行方式。由此构建的虚拟经济的三大理论模型包括:虚拟经济自我膨胀和收缩机制模型、货币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互动关系模型、货币中性与非中性共存经济模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分析框架是马克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逻辑的延伸,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析方法具象化的表现。在此分析框架下,揭示了自20世纪70年代来美国经济结构量变所带来的质变,并可提供一些新的政策措施。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1)  表(1)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