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武新军
. 1980年代初文学规范的调整与转换. 学术月刊,
2021, 53(4): 162-172.
-
[2]
● 贺桂梅
, ○ 李浴洋
. 中国视野·当代经验·文学方法. 学术月刊,
2022, 54(12): 202-211.
-
[3]
● 王宁
, ○ 邹理
. 走向世界的中国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 学术月刊,
2022, 54(4): 210-216.
-
[4]
付建舟
. 中国现代文学“图像世界”的三种图像模式. 学术月刊,
2021, 53(7): 168-178.
-
[5]
赖大仁
, 张雨舟
. 我国文学本质论话语构建:现代生成与当代演变.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60-168, 206.
-
[6]
赵普光
. 民族主义的历史镜像与旧体文学的命运. 学术月刊,
2021, 53(4): 173-180.
-
[7]
高玉
. 文学语言与当下汉语建设. 学术月刊,
2022, 54(5): 141-150.
-
[8]
钱力成
. 记忆研究:超越民族国家和世界主义框架.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32-139.
-
[9]
文贵良
. 文学汉语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39-150.
-
[10]
刘东玲
. “新人”的诞生:论延安文学范式的形成. 学术月刊,
2022, 54(10): 144-155.
-
[11]
朱晓江
. 小说的文体特征、功能及其与五四文学变革之关联. 学术月刊,
2021, 53(3): 160-169.
-
[12]
黄海飞
. 《鲁迅全集》的编纂与现代文学文献学的互动. 学术月刊,
2021, 53(4): 152-161.
-
[13]
● 文贵良
, ○ 凤媛
. 从话语生存论到现代汉语诗学:回归新文学本位研究. 学术月刊,
2021, 53(12): 206-211.
-
[14]
李贵
. 汴京气象:宋代文学中东京的声音景观与身份认同. 学术月刊,
2022, 54(1): 167-177.
-
[15]
王宁
. 国际比较文学的新格局:中国学者的贡献. 学术月刊,
2022, 54(4): 144-154.
-
[16]
. 国际英文期刊《中国文学与文化》第九卷十七期目录. 学术月刊,
2022, 54(5): 1-2.
-
[17]
姚文放
. 诗学模式/阐释学模式: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解读方法. 学术月刊,
2022, 54(9): 159-170.
-
[18]
郭西安
, [美]柯马丁
. 早期中国研究与比较古代学的挑战:汉学和比较文学的对话. 学术月刊,
2021, 53(8): 149-162.
-
[19]
张洁宇
. 感于气物,发为诗文—— 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季候书写的考察. 学术月刊,
2016, 48(01): -.
-
[20]
张永清
.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拓展与突破. 学术月刊,
2022, 54(3): 172-182,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