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中国涉外法治研究主体性建构的悖论及其超越

陶南颖

引用本文: 陶南颖. 中国涉外法治研究主体性建构的悖论及其超越[J]. 学术月刊, 2023, 55(11): 95-109. shu
Citation:  TAO Nanying. Paradox in the Subjectivity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oreign-Related Legal Research and Its Transcendence[J]. Academic Monthly, 2023, 55(11): 95-109. shu

中国涉外法治研究主体性建构的悖论及其超越

    作者简介: 陶南颖,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上海200433)。;
  •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跨文明视阈下中国国际司法观的形成与演变研究”(23BFX144)的阶段性成果

  • 中图分类号: D9

Paradox in the Subjectivity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oreign-Related Legal Research and Its Transcendence

  • CLC number: D9

  • 摘要: 当前中国涉外法治研究的主体性发展陷入“既自我认同又自我否定”的困境中。西方以“全球化”和“现代化”为名主导国际法治并温和渗透到中国涉外法治知识体系。在此影响下,中国学界开始自我东方化:一方面认为中国与西方在涉外治理上的差异是一种“落后”,这种认识激发了强烈的主体性意识和进步意愿;另一方面,在建设中国涉外法治时,又因“落后”情结而认为中国本土缺少可行的知识资源,只能依赖西方,而西方知识资源的长期影响又抑制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摆脱这种困境应当立足于中国实际,接纳和吸收来自西方的、本土的以及非西方国家的涉外法治理论与经验,形成多元化的涉外法治知识资源格局。
    1. [1]

      魏磊杰 . 我国国际法研究的主体性缺失问题:反思与祛魅. 学术月刊, 2020, 52(8): 142-156.

    2. [2]

      王芳 . 《小舍得》:“鸡娃”时代的主体性发展困境.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68-176.

    3. [3]

      王世鹏 . 自我研究的“现象学转向”与自我悖论新解. 学术月刊, 2020, 52(2): 20-29, 19.

    4. [4]

      闻翔 . “东方经济”与中国乡村工业化的社会学机制. 学术月刊, 2021, 53(4): 142-151.

    5. [5]

      倪逸偲 . 自我意识的结构困难. 学术月刊, 2022, 54(7): 27-34.

    6. [6]

      刘作翔 . 构建法治主导下的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多元规范和多元秩序的共存共治. 学术月刊, 2020, 52(5): 102-112.

    7. [7]

      贾文娟 . 劳动的身体,资本的心智——自我资本化与新自由主义晚期劳动者意识形态的形成. 学术月刊, 2023, 55(12): 112-121.

    8. [8]

      郑江淮张睿陈英武 . 中国经济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 学术月刊, 2021, 53(7): 45-54, 66.

    9. [9]

      张期陈胡志平 . 中国农户承包地资本化流转:宏微观利益格局与分层治理. 学术月刊, 2017, 49(12): 103-111.

    10. [10]

      皇甫鑫,陈国权 . 自我革命政治与功能性分权理论. 学术月刊, 2023, 55(9): 68-76.

    11. [11]

      高新民卢锐 . “同一性危机”与叙事自我论. 学术月刊, 2019, 51(4): 31-42.

    12. [12]

      徐竹 . 论自我知识的构成主义观点. 学术月刊, 2021, 53(11): 30-38.

    13. [13]

      陈毅 . 中国新内生性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征及困境突围. 学术月刊, 2022, 54(10): 79-91.

    14. [14]

      尚虎平 . “治理”的中国诉求及当前国内治理研究的困境. 学术月刊, 2019, 51(5): 72-87.

    15. [15]

      高新民郭佳佳 . 自我意识的心理地理学探原. 学术月刊, 2021, 53(3): 17-26.

    16. [16]

      郑戈 . 学术主体意识与国际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规则往何处去?.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3-14.

    17. [17]

      徐艳 . 远游,我们可以走多远?—— 《剑桥中国文学史》“文学文化史”研究思路评析. 学术月刊, 2017, 49(05): 128-134.

    18. [18]

      于树军 . 浩然的文学史焦虑与自我反省及重塑 ——以《金光大道》再版本的修改为例.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25-133.

    19. [19]

      郭勇健 . 主体间性与中国当代美学.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39-149.

    20. [20]

      邓绍根杨雅芸尚旭旭 . 媒介、交往与近代化中国—— 第四届传播视野下的中国研究论坛综述. 学术月刊, 2017, 49(01): 177-178.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8
  • 文章访问数:  626
  • HTML全文浏览量:  100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中国涉外法治研究主体性建构的悖论及其超越

    作者简介:陶南颖,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上海200433)。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跨文明视阈下中国国际司法观的形成与演变研究”(23BFX144)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当前中国涉外法治研究的主体性发展陷入“既自我认同又自我否定”的困境中。西方以“全球化”和“现代化”为名主导国际法治并温和渗透到中国涉外法治知识体系。在此影响下,中国学界开始自我东方化:一方面认为中国与西方在涉外治理上的差异是一种“落后”,这种认识激发了强烈的主体性意识和进步意愿;另一方面,在建设中国涉外法治时,又因“落后”情结而认为中国本土缺少可行的知识资源,只能依赖西方,而西方知识资源的长期影响又抑制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摆脱这种困境应当立足于中国实际,接纳和吸收来自西方的、本土的以及非西方国家的涉外法治理论与经验,形成多元化的涉外法治知识资源格局。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