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历史与本体

杨国荣

引用本文: 杨国荣. 历史与本体[J]. 学术月刊, 2022, 54(3): 38-47. shu
Citation:  Guorong YANG. History and Ontology[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3): 38-47. shu

历史与本体—李泽厚哲学思想论略

    作者简介: 杨国荣,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上海 200241);
  • 中图分类号: B2

History and Ontology

  • Available Online: 2022-03-20

    CLC number: B2

  • 摘要: 李泽厚提出了三个著名的命题,在理论上对相关思想作了重要的推进。第一个命题是:“经验变先验”,其意义在于从类的层面,解决先天(先验)形式的来源问题。但这一命题还要继之以“先验返经验”,即普遍的形式需要返归于个体之中才可能影响个体的具体行为。第二个命题是“历史建理性”,它指出了合理性的形成与历史过程的联系,但这一命题还需要以“理性渗历史”加以补充,后者肯定了理性本身的开放性。第三个命题是“心理成本体”,它肯定了意识和精神可以沉淀下来,成为个体的内在本体,但这一命题还需越出个体之情并以“本体存心理”作补充,后者所肯定的是普遍本体需要进一步融合到个体的心理形式之中,由此为道德行为提供内在的机制。就权利与善的关系而言,权利应包含善的内容,“善”则不仅包括形式层面的价值原则,而且意味着在实质层面使人的存在方式更人性化。在伦理学领域,同时需要区分人生取向与行为的道德意义,并关注法理意识与良知意识的统一。以人的文化精神生活为指向,李泽厚的“情本体”论包含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切,而在性情之辩上,则需要重新关注“心统性情”说。
    1. [1]

      刘晓军,李鑫 . 论近代小说评点的三个转变. 学术月刊, 2023, 55(12): 136-145.

    2. [2]

      梁涛 . 孟子义利之辨的三个层面. 学术月刊, 2024, 56(3): 37-43.

    3. [3]

      张一兵 . 关系本体论与所与−所识二肢认知. 学术月刊, 2019, 51(7): 5-12.

    4. [4]

      成中英 . 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兼论中西诠释思想的异同与交融. 学术月刊, 2023, 55(10): 5-14.

    5. [5]

      王铭铭 . 联想、比较与思考:费孝通“天人合一论”与人类学“本体论转向”. 学术月刊, 2019, 51(8): 143-167, 178.

    6. [6]

      凤媛 . 《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多重意蕴空间——兼论抗战文艺的“情”“理”之辩. 学术月刊, 2024, 56(2): 166-174.

    7. [7]

      姚大志 . 论权利的基础. 学术月刊, 2023, 55(9): 5-13.

    8. [8]

      赵卫东 . 论延安文艺体制的两个主要来源.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47-156.

    9. [9]

      黄勇 . 良好生活的两个面向:对儒家义利观的美德论解释. 学术月刊, 2022, 54(8): 5-15.

    10. [10]

      高砚平 . 赫尔德论触觉:幽暗的美学. 学术月刊, 2018, 50(10): 130-139.

    11. [11]

      许纪霖 . 互联网时代的两个学术场域与创新评价机制. 学术月刊, 2016, 48(09): 8-10.

    12. [12]

      郭勇健 . 美学的两个维度. 学术月刊, 2023, 55(7): 142-151.

    13. [13]

      纪竞垚刘守英 . 代际革命与农民的城市权利. 学术月刊, 2019, 51(7): 43-55.

    14. [14]

      赵卫东 . 当代文学研究的“史料学转向”是个伪命题. 学术月刊, 2017, 49(10): 5-8.

    15. [15]

      刘琪 . 现代性语境下族群认同的消弭与建构 —— 对迪庆藏族自治州两个村落的比较研究.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38-146.

    16. [16]

      冯克利 . 传统与权利——《独立宣言》再解读. 学术月刊, 2016, 48(02): 76-87.

    17. [17]

      刘守英,李昊泽 . 权利开放与农民的共同富裕. 学术月刊, 2023, 55(8): 41-60.

    18. [18]

      黄勇 . 论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命题性知识,能力之知,抑或动力之知?. 学术月刊, 2016, 48(01): 49-66.

    19. [19]

      文军,林茂 . 知识分子:一个概念的社会学考评—— 基于“德雷福斯事件”的话语权分析. 学术月刊, 2018, 50(7): 70-79.

    20. [20]

      卞绍斌 . 尊严与必然性:康德伦理思想的伍德式阐释. 学术月刊, 2021, 53(6): 31-44.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317
  • HTML全文浏览量:  26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03-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历史与本体

    作者简介:杨国荣,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上海 200241)

摘要: 李泽厚提出了三个著名的命题,在理论上对相关思想作了重要的推进。第一个命题是:“经验变先验”,其意义在于从类的层面,解决先天(先验)形式的来源问题。但这一命题还要继之以“先验返经验”,即普遍的形式需要返归于个体之中才可能影响个体的具体行为。第二个命题是“历史建理性”,它指出了合理性的形成与历史过程的联系,但这一命题还需要以“理性渗历史”加以补充,后者肯定了理性本身的开放性。第三个命题是“心理成本体”,它肯定了意识和精神可以沉淀下来,成为个体的内在本体,但这一命题还需越出个体之情并以“本体存心理”作补充,后者所肯定的是普遍本体需要进一步融合到个体的心理形式之中,由此为道德行为提供内在的机制。就权利与善的关系而言,权利应包含善的内容,“善”则不仅包括形式层面的价值原则,而且意味着在实质层面使人的存在方式更人性化。在伦理学领域,同时需要区分人生取向与行为的道德意义,并关注法理意识与良知意识的统一。以人的文化精神生活为指向,李泽厚的“情本体”论包含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切,而在性情之辩上,则需要重新关注“心统性情”说。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