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知性的概念史与知性哲学

颜青山

引用本文: 颜青山. 知性的概念史与知性哲学[J]. 学术月刊, 2021, 53(6): 45-57. shu
Citation:  Qingshan YAN. A Conceptual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Understanding[J]. Academic Monthly, 2021, 53(6): 45-57. shu

知性的概念史与知性哲学

    作者简介: 颜青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 200241);
  • 中图分类号: B0

A Conceptual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Understanding

  • Available Online: 2021-06-21

    CLC number: B0

  • 摘要: 源自当代科学哲学的理解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知识论的一个主要领域,其重要性甚至已经超越了知识论本身。但在其中并没有受到重视的是知性问题悠久的概念史。近代西方认识论转向后占据百年核心的概念恰恰是知性,它提供了一个经验主义传统和理性主义论争的中心战场。当前的理解研究可以类比于当代知识论而将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理解与真或事实的关系,理解与辩护的关系,理解与理解主体的关系。如果意图将知性哲学定位于一种更广泛的哲学视角,那么其被忽视的当代心灵哲学的起源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并返回到语言哲学的意义理论,由此,知性哲学也可以自然地拓展到道德理解和实践知性对认知主义和非认知主义的超越、行动激发问题的解决及人生意义问题,同时,两个重建的中西知性论史前传统也表明了知性哲学在思想史上的连贯性和普遍性。
    1. [1]

      郁振华, 郑伟平 . 朝向一种“厚实”的认识论. 学术月刊, 2023, 55(12): 204-211.

    2. [2]

      郁振华 . 论哲学中的实践转向. 学术月刊, 2023, 55(12): 5-15.

    3. [3]

      孙江 . 概念史研究的中国转向. 学术月刊, 2018, 50(10): 150-158.

    4. [4]

      韩立新 . 黑格尔法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学术月刊, 2019, 51(4): 5-16.

    5. [5]

      ● 黄勇○ 王振钰 . 用哲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 学术月刊, 2022, 54(8): 209-216.

    6. [6]

      赵卫东 . 当代文学研究的“史料学转向”是个伪命题. 学术月刊, 2017, 49(10): 5-8.

    7. [7]

      顾少华 . 清末“历史哲学”概念的创制. 学术月刊, 2017, 49(07): 157-164.

    8. [8]

      杨国荣 . 人类认识:广义的理解与具体的形态. 学术月刊, 2020, 52(3): 15-25.

    9. [9]

      牛文君 . 当代方法论诠释学对“Auslegung”概念的廓清与重塑. 学术月刊, 2022, 54(12): 15-23, 33.

    10. [10]

      宋雪 . 中国近代“维新”概念的建构. 学术月刊, 2020, 52(3): 121-131.

    11. [11]

      刘梁剑 . 一种基于心气论的道德哲学:王夫之的孟子学及其当代意蕴. 学术月刊, 2016, 48(07): 38-44.

    12. [12]

      陈学明马拥军罗骞姜国敏 . 论新时期中国学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路向. 学术月刊, 2017, 49(03): 5-18.

    13. [13]

      马天航,熊觉 . 理解“国家自主性”:基于概念的考察. 学术月刊, 2018, 50(8): 80-92.

    14. [14]

      杨国荣 . 世界哲学视域中的智慧说——冯契与走向当代的中国哲学. 学术月刊, 2016, 48(02): 5-22.

    15. [15]

      朱佳峰 . 领土权:当代政治哲学论域中的理论图景. 学术月刊, 2018, 50(02): 94-102.

    16. [16]

      方松华熊务丰 . 中西哲学比较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构建. 学术月刊, 2021, 53(12): 5-12.

    17. [17]

      刘洋 . 超越性灵魂经验:施特劳斯所理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 学术月刊, 2016, 48(11): 49-56.

    18. [18]

      郭恋东 . 论中国文坛对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接受与反思. 学术月刊, 2017, 49(01): 117-124.

    19. [19]

      陈建洪赵柯 . 施特劳斯论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 学术月刊, 2017, 49(03): 30-39.

    20. [20]

      罗安宪 . 论老子哲学中的“自然”. 学术月刊, 2016, 48(10): 36-43.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
  • 文章访问数:  1192
  • HTML全文浏览量:  176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1-06-2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知性的概念史与知性哲学

    作者简介:颜青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 200241)

摘要: 源自当代科学哲学的理解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知识论的一个主要领域,其重要性甚至已经超越了知识论本身。但在其中并没有受到重视的是知性问题悠久的概念史。近代西方认识论转向后占据百年核心的概念恰恰是知性,它提供了一个经验主义传统和理性主义论争的中心战场。当前的理解研究可以类比于当代知识论而将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理解与真或事实的关系,理解与辩护的关系,理解与理解主体的关系。如果意图将知性哲学定位于一种更广泛的哲学视角,那么其被忽视的当代心灵哲学的起源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并返回到语言哲学的意义理论,由此,知性哲学也可以自然地拓展到道德理解和实践知性对认知主义和非认知主义的超越、行动激发问题的解决及人生意义问题,同时,两个重建的中西知性论史前传统也表明了知性哲学在思想史上的连贯性和普遍性。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