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歧义纷呈的“漩涡”:1930年代中国“现代派”的生成与流变

高世蒙

引用本文: 高世蒙. 歧义纷呈的“漩涡”:1930年代中国“现代派”的生成与流变[J]. 学术月刊, 2022, 54(5): 151-160. shu
Citation:  Shimeng GAO. An Ambiguous School: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Modernists” in the 1930s[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5): 151-160. shu

歧义纷呈的“漩涡”:1930年代中国“现代派”的生成与流变

    作者简介: 高世蒙,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 中图分类号: I206

An Ambiguous School: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Modernists” in the 1930s

  • Available Online: 2022-05-20

    CLC number: I206

  • 摘要: 1930年代,围绕施蛰存主编的《现代》出现了两个创作群体,即“现代派”诗人和“新感觉派”作家。这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和创作风格上多有交叉重叠。经由30年代文学场的合力构造,尤其是左翼阶级话语的反向定义,它们逐渐被典范化为与现实主义判然二分的形式主义流派,并在此后峻急的政治形势下淡出文学舞台。80年代学界以“现代派”的名义重新发掘“新感觉派”,将其追认为文学史上首个现代主义流派。至此,30年代诗歌领域的“现代派”和小说领域的“新感觉派”成员合流,形成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刘呐鸥、穆时英为核心成员的“现代派”。在新时期为这一流派清理历史浮尘和正名重建的过程中,或受制于历史遗留观念的影响,或出于意识形态站位的需要,其初始内蕴有时也可能发生位移,形成新的遮蔽。
    1. [1]

      吴晓明 . 论黑格尔对形式主义学术的批判. 学术月刊, 2019, 51(2): 5-16.

    2. [2]

      叶琼琼王泽龙 . 论虚词与穆旦诗歌形式的现代革新.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04-112.

    3. [3]

      刘超 . 铁蹄下的“救亡式启蒙”——“艺文志派”的文化民族主义策略. 学术月刊, 2018, 50(02): 133-142.

    4. [4]

      刘继同 . 中国“社会福利共识”的社会建构与现代社会主义福利国家制度目标. 学术月刊, 2022, 54(6): 73-84.

    5. [5]

      安维复 . “回到康德”能否破解后现代相对主义迷局 —— 从“分道而行”到“综合史观”. 学术月刊, 2016, 48(04): 20-28.

    6. [6]

      邹诗鹏 . 现代性与剩余. 学术月刊, 2016, 48(08): 40-51.

    7. [7]

      赵燕菁 . 现代增长与信用货币. 学术月刊, 2020, 52(8): 83-98.

    8. [8]

      陈国政朱秋 . 现代城市治理动态机制研究. 学术月刊, 2022, 54(9): 86-95, 122.

    9. [9]

      孙向晨 . 何以归家:现代性的救赎. 学术月刊, 2024, 56(3): 20-36.

    10. [10]

      林青 . 现代性与生命政治. 学术月刊, 2016, 48(05): 56-62.

    11. [11]

      张汝伦 . 现代性与哲学的任务. 学术月刊, 2016, 48(07): 31-37.

    12. [12]

      田国强 . 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上). 学术月刊, 2016, 48(07): 5-19.

    13. [13]

      田国强 . 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下). 学术月刊, 2016, 48(08): 5-15.

    14. [14]

      王丹利陆铭 .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 学术月刊, 2020, 52(7): 48-56.

    15. [15]

      陈建华 . 商品、家庭与全球现代性. 学术月刊, 2020, 52(7): 135-145.

    16. [16]

      聂敏里 . 士与现代公共知识分子. 学术月刊, 2022, 54(10): 23-32.

    17. [17]

      张凤阳 . 现代性研究的“语言方案”. 学术月刊, 2018, 50(12): 52-63.

    18. [18]

      沈国威 . “言文一致”:从词汇看现代汉语的现代性.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95-205.

    19. [19]

      高亚滨 . 绿洲社会的知识话语变迁与“现代化”. 学术月刊, 2017, 49(02): 25-33.

    20. [20]

      刘守英路乾 . 产权安排与保护:现代秩序的基础. 学术月刊, 2017, 49(05): 40-47.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425
  • HTML全文浏览量:  76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05-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歧义纷呈的“漩涡”:1930年代中国“现代派”的生成与流变

    作者简介:高世蒙,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摘要: 1930年代,围绕施蛰存主编的《现代》出现了两个创作群体,即“现代派”诗人和“新感觉派”作家。这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和创作风格上多有交叉重叠。经由30年代文学场的合力构造,尤其是左翼阶级话语的反向定义,它们逐渐被典范化为与现实主义判然二分的形式主义流派,并在此后峻急的政治形势下淡出文学舞台。80年代学界以“现代派”的名义重新发掘“新感觉派”,将其追认为文学史上首个现代主义流派。至此,30年代诗歌领域的“现代派”和小说领域的“新感觉派”成员合流,形成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刘呐鸥、穆时英为核心成员的“现代派”。在新时期为这一流派清理历史浮尘和正名重建的过程中,或受制于历史遗留观念的影响,或出于意识形态站位的需要,其初始内蕴有时也可能发生位移,形成新的遮蔽。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