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法理学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陈金钊

引用本文: 陈金钊. 法理学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意义[J]. 学术月刊, 2019, 51(4): 106-120. shu
Citation:  Jinzhao CHEN. The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of Jurisprudence to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ystem[J]. Academic Monthly, 2019, 51(4): 106-120. shu

法理学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作者简介: 陈金钊,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教授(上海 201620);
  • 中图分类号: D9

The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of Jurisprudence to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ystem

  • Available Online: 2019-04-01

    CLC number: D9

  • 摘要: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然而,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中,缺乏对法治命题的基础研究;塑造法治之理的法理学并没有登场,至少没有把理论体系建构的主要使命与法治现代化联系起来。社会转型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法治中国。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包括法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价值、认识和方法论的指引。以推进法治实现为己任的法理学,应该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关键一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需要关注、论证、塑造法治之理;超越简单的中西、古今等结合论;在区分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上,为中国法学话语体系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1. [1]

      董云虎 .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学术月刊, 2016, 48(04): 5-10.

    2. [2]

      沈国明 .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历史回溯和进路. 学术月刊, 2022, 54(9): 96-110.

    3. [3]

      郁建兴任杰 .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学术月刊, 2018, 50(12): 64-74.

    4. [4]

      陈金钊 . “法治中国”所能解决的基本矛盾分析. 学术月刊, 2016, 48(04): 71-83.

    5. [5]

      王启梁 . 法治的社会基础.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10-120.

    6. [6]

      李斯特 . 坏声明与好法治—— 社会主义中国文艺法律政策中的权利书写. 学术月刊, 2018, 50(7): 119-132.

    7. [7]

      陶南颖 . 中国涉外法治研究主体性建构的悖论及其超越. 学术月刊, 2023, 55(11): 95-109.

    8. [8]

      刘作翔 . 构建法治主导下的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多元规范和多元秩序的共存共治. 学术月刊, 2020, 52(5): 102-112.

    9. [9]

      李正图马立政 . 依法治国:基础、功能和途径. 学术月刊, 2016, 48(08): 81-91.

    10. [10]

      蒋德海 . 内部行政行为不应长期排斥在法治之外. 学术月刊, 2016, 48(12): 86-94.

    11. [11]

      张才琴邱本 . “主客体理论”与环保法治建设. 学术月刊, 2017, 49(04): 83-92.

    12. [12]

      郑戈 . 学术主体意识与国际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规则往何处去?.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3-14.

    13. [13]

      尤陈俊 . 法治建设的国家能力基础:从国族认同建构能力切入. 学术月刊, 2020, 52(10): 89-99.

    14. [14]

      沈国明 . “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论断. 学术月刊, 2021, 53(7): 5-13.

    15. [15]

      吴思远 . 从“权力主导”到“权利本位”:刑事在线诉讼的法治悖反与归位. 学术月刊, 2024, 56(2): 124-135.

    16. [16]

      宋远升 . 法治国视阈下司法压力的发生机制及法律规制. 学术月刊, 2017, 49(05): 90-101.

    17. [17]

      黄少卿王漪赵锂 . 行政审批改革、法治和企业创新绩效. 学术月刊, 2020, 52(6): 57-70.

    18. [18]

      何志鹏 . 国际法治中的“大国不可能三角”. 学术月刊, 2022, 54(6): 98-108.

    19. [19]

      赵鹏谢尧雯 . 科技治理的伦理之维及其法治化路径. 学术月刊, 2022, 54(8): 91-104.

    20. [20]

      林华,金麟 . 城市更新的法治逻辑:利益平衡与程序构造. 学术月刊, 2023, 55(5): 94-10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
  • 文章访问数:  1523
  • HTML全文浏览量:  220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19-04-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法理学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作者简介:陈金钊,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教授(上海 201620)

摘要: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然而,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中,缺乏对法治命题的基础研究;塑造法治之理的法理学并没有登场,至少没有把理论体系建构的主要使命与法治现代化联系起来。社会转型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法治中国。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包括法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价值、认识和方法论的指引。以推进法治实现为己任的法理学,应该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关键一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需要关注、论证、塑造法治之理;超越简单的中西、古今等结合论;在区分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上,为中国法学话语体系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