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论隐私的社会生成机制

岳林

引用本文: 岳林. 论隐私的社会生成机制[J]. 学术月刊, 2019, 51(6): 104-116. shu
Citation:  Lin YUE. The Social Genetation Mechanism of Privacy[J]. Academic Monthly, 2019, 51(6): 104-116. shu

论隐私的社会生成机制—以习俗和法律关系为视角

    作者简介: 岳林,上海大学法学院讲师(上海 200444);
  • 中图分类号: P9

The Social Genetation Mechanism of Privacy

  • Available Online: 2019-06-01

    CLC number: P9

  • 摘要: 隐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制度。它不仅有助于人们维护人格尊严和抵御社会压力,也有助于人群组织或者社会的构成与团结。隐私可以生成为习俗、契约和权利等多种形态。在传统社会,隐私主要以习俗为载体;进入现代社会后,隐私权则成为更主要的隐私制度。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传统社会阶层之间的信息壁垒;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让人们享有更为独立的私人空间,以及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场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也因为空间结构以及公私关系的改变,变得越来越淡薄。传统隐私习俗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社会需求,而隐私权则能更好地适应隐私制度碎片化和个人化的趋势。但是只要人们依然需要社会生活,那么也就需要在人群、组织以及社会范围内分享隐私。因此在现代社会,隐私权不能成为唯一的隐私制度,而隐私习俗依然具有新生的可能性。
    1. [1]

      甘绍平 . 隐私的层级结构与伦理向度. 学术月刊, 2022, 54(12): 5-14.

    2. [2]

      周业安 . 重新理解组织行为:信息、理性和社会性. 学术月刊, 2018, 50(8): 33-41.

    3. [3]

      曹清华 . 江湖想象与权力实践. 学术月刊, 2019, 51(9): 143-151, 184.

    4. [4]

      常安 . 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内”与“外”. 学术月刊, 2020, 52(12): 79-96.

    5. [5]

      赵旭东 . 习俗作为法律与法律的习俗研究. 学术月刊, 2019, 51(6): 94-103.

    6. [6]

      陈茁 . 重新理解组织行为:信息、理性和社会性. 学术月刊, 2018, 50(8): 42-52.

    7. [7]

      韩志明 . 国家治理的信息叙事:清晰性、清晰化与清晰度. 学术月刊, 2019, 51(9): 82-94.

    8. [8]

      吴越菲 . 迈向流动性治理:新地域空间的理论重构及其行动策略. 学术月刊, 2019, 51(2): 86-95.

    9. [9]

      戴昕 . “看破不说破”:一种基础隐私规范. 学术月刊, 2021, 53(4): 104-117.

    10. [10]

      黄东兰 . 作为隐喻的空间. 学术月刊, 2019, 51(2): 152-166.

    11. [11]

      姚尚建 . 城市叙事与空间重构. 学术月刊, 2016, 48(08): 92-99.

    12. [12]

      成素梅 . 信息文明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学术月刊, 2018, 50(5): 36-44.

    13. [13]

      余玲铮魏下海万江滔 . 信息技术、性别红利与要素收入分配. 学术月刊, 2021, 53(3): 63-72.

    14. [14]

      郭春镇王海洋 . 个人信息保护中删除权的规范构造. 学术月刊, 2022, 54(10): 92-106.

    15. [15]

      杨显滨 . 私密信息合理使用规则及其优化路径. 学术月刊, 2023, 55(6): 101-115.

    16. [16]

      陈建华 . 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与空间正义问题的资本逻辑. 学术月刊, 2018, 50(7): 60-69.

    17. [17]

      莫伟民 . 福柯论“医院空间”的政治权力运作. 学术月刊, 2019, 51(5): 15-23.

    18. [18]

      吴莹周飞舟 . 空间身份权利:转居农民的市民化实践. 学术月刊, 2021, 53(10): 142-153.

    19. [19]

      胡玉鸿 . 合理区隔:维系人的尊严必需的距离空间.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06-120.

    20. [20]

      陈力君 . 论“鲁迅影像”中的绍兴空间营构. 学术月刊, 2020, 52(1): 142-150.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4
  • 文章访问数:  1735
  • HTML全文浏览量:  173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19-06-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论隐私的社会生成机制

    作者简介:岳林,上海大学法学院讲师(上海 200444)

摘要: 隐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制度。它不仅有助于人们维护人格尊严和抵御社会压力,也有助于人群组织或者社会的构成与团结。隐私可以生成为习俗、契约和权利等多种形态。在传统社会,隐私主要以习俗为载体;进入现代社会后,隐私权则成为更主要的隐私制度。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传统社会阶层之间的信息壁垒;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让人们享有更为独立的私人空间,以及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场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也因为空间结构以及公私关系的改变,变得越来越淡薄。传统隐私习俗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社会需求,而隐私权则能更好地适应隐私制度碎片化和个人化的趋势。但是只要人们依然需要社会生活,那么也就需要在人群、组织以及社会范围内分享隐私。因此在现代社会,隐私权不能成为唯一的隐私制度,而隐私习俗依然具有新生的可能性。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