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尊德性”与“道问学”:朱陆之辩及其历史回响

丁为祥

引用本文: 丁为祥. “尊德性”与“道问学”:朱陆之辩及其历史回响[J]. 学术月刊, 2023, 55(7): 14-22. shu
Citation:  DING Weixiang. “Promoting Virtue” and “Following Knowledge”: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ebate between Zhu Xi and Lu Xiangshan[J]. Academic Monthly, 2023, 55(7): 14-22. shu

“尊德性”与“道问学”:朱陆之辩及其历史回响

    作者简介: 丁为祥,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陕西西安710119)。;
  • 中图分类号: B2

“Promoting Virtue” and “Following Knowledge”: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ebate between Zhu Xi and Lu Xiangshan

  • CLC number: B2

  • 摘要: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中庸》所提出的一种关于“尊德”与“问学”关系的概念,以指谓君子人生修养中的不同层次与不同方面,人们似乎也从未怀疑过其相互关系。但自从理学崛起,由于讲学与求知需要的凸显,“尊德性”与“道问学”便成为一个重大问题,而所谓“朱陆之争”便由此而展开。在朱子包括象山弟子对这一争论的叙述中,已经形成了所谓“泛观博览”与“发明本心”式的概括。到明代,又通过罗钦顺与王阳明之不同走向,转换为两种不同的为学进路之争。而从戴震到章学诚,则又通过“博”与“约”、“专”与“精”来深化这一问题在为学中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够还原于《中庸》之本义,并从儒家超越而又内在的视角来分析这一问题,那么这一近千年的争论也许就可以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头绪,也可以看出现代知识论追求与认识论走向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1. [1]

      徐陶 . 中西哲学会通视域中的 “内在超越”与“天人合一”.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66-176.

    2. [2]

      高力克 . 反礼教与尊仁学:陈独秀与梁漱溟的孔教观.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78-185.

    3. [3]

      陈雅文 . 公民德性与伦理德性:关怀伦理学的一种启示. 学术月刊, 2019, 51(7): 22-30.

    4. [4]

      刘 亮 沈桂龙 . “共享经济”与公共政策融合的内在逻辑. 学术月刊, 2018, 50(04): 86-97.

    5. [5]

      刘训练 . 天性、机运与制度化的德性——马基雅维利的机运—德性论题再考察. 学术月刊, 2024, 56(1): 81-91.

    6. [6]

      杨虎涛 . 新发展格局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内在逻辑与政策重点. 学术月刊, 2021, 53(12): 60-73.

    7. [7]

      孔元 . 普遍性叙事的“东方”悖论:反思与超越. 学术月刊, 2022, 54(1): 127-137.

    8. [8]

      吴丽娱 . 唐高宗朝“僧道致拜君亲”的论争与龙朔修格. 学术月刊, 2020, 52(4): 154-168, 184.

    9. [9]

      徐英瑾 . 索萨的德性知识论与儒家“正名”论的对话. 学术月刊, 2019, 51(12): 13-23.

    10. [10]

      王玮陈亚军 . 评麦克道威尔与布兰顿的“经验”之争. 学术月刊, 2018, 50(11): 28-37.

    11. [11]

      王庆节 . 道德感动与儒家的德性示范伦理学. 学术月刊, 2016, 48(08): 32-39.

    12. [12]

      孙明 . 圣王制作与孔子述道——先秦两汉的圣人观与孔子身份. 学术月刊, 2023, 55(5): 178-201.

    13. [13]

      杨国荣 . 儒学与实用主义:内在哲学旨趣及其多样展开. 学术月刊, 2018, 50(03): 33-41.

    14. [14]

      张循 . “词章”与考证学. 学术月刊, 2016, 48(05): 162-172.

    15. [15]

      魏钦恭,商巧琼 . 超越收入差距:幸福不平等与居民健康关系的新解析. 学术月刊, 2024, 56(2): 136-148.

    16. [16]

      柯马丁 . 超越本土主义:早期中国研究的方法与伦理. 学术月刊, 2017, 49(12): 112-121.

    17. [17]

      程大中姜彬魏如青 .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自贸区发展:内在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 学术月刊, 2017, 49(05): 48-48.

    18. [18]

      张杰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有序扩张的内在逻辑与形成机制. 学术月刊, 2022, 54(10): 33-42.

    19. [19]

      叶成城唐世平 . 超越“大分流”的现代化比较研究:时空视角下的历史、方法与理论. 学术月刊, 2021, 53(5): 77-86.

    20. [20]

      周嘉昕 . “批判经济学”与“实践哲学”. 学术月刊, 2019, 51(3): 17-2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
  • 文章访问数:  102
  • HTML全文浏览量:  19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尊德性”与“道问学”:朱陆之辩及其历史回响

    作者简介:丁为祥,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中庸》所提出的一种关于“尊德”与“问学”关系的概念,以指谓君子人生修养中的不同层次与不同方面,人们似乎也从未怀疑过其相互关系。但自从理学崛起,由于讲学与求知需要的凸显,“尊德性”与“道问学”便成为一个重大问题,而所谓“朱陆之争”便由此而展开。在朱子包括象山弟子对这一争论的叙述中,已经形成了所谓“泛观博览”与“发明本心”式的概括。到明代,又通过罗钦顺与王阳明之不同走向,转换为两种不同的为学进路之争。而从戴震到章学诚,则又通过“博”与“约”、“专”与“精”来深化这一问题在为学中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够还原于《中庸》之本义,并从儒家超越而又内在的视角来分析这一问题,那么这一近千年的争论也许就可以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头绪,也可以看出现代知识论追求与认识论走向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