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熙尔控杨泰记案” 华英合璧全案刻本探赜

屈文生

引用本文: 屈文生. “熙尔控杨泰记案” 华英合璧全案刻本探赜[J]. 学术月刊, 2023, 55(1): 191-207. shu
Citation:  Wensheng QU. Reading along the Archival Grain of the Hill vs. Ta Kee[J]. Academic Monthly, 2023, 55(1): 191-207. shu

“熙尔控杨泰记案” 华英合璧全案刻本探赜—兼议早期上海公共会审公堂“审—判”分离模式

    作者简介: 屈文生,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史研究院、外语学院教授(上海 201620);
  • 中图分类号: K25

Reading along the Archival Grain of the Hill vs. Ta Kee

  • Available Online: 2023-01-20

    CLC number: K25

  • 摘要: 新发现的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于同治十三年末(1875年1月)开庭审理的“熙尔控杨泰记案”罕见中英双语全案刻本,完整记载了原告起诉状、被告答辩状、两造外籍律师对双方证人的直接询问、交叉询问、再直接询问及结案陈词等审前与审中各环节内容,对于会审公堂早期诉讼程序与审判模式等问题研究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本案前身熙尔控中国御国家案发生于1862年,因原告方欠缺关键物证,本于1863−1864年间已经美驻沪领事法庭组织“会断”为原告索欠不成立,但这起本已了结的陈案在美驻京公使的授意和驻沪总领事官的同意下,依据条约确立的被告主义管辖原则于1874年再度在另一司法机构即会审公堂提起“会审”。同一案件经“会断”到“会审”即一事二审的程序表明,西人实质性操纵着租界司法机构的案件管辖权。本案同时表明,实践中的早期华洋诉讼程序有别于《会审章程》文本中规定的诉讼程序,早期会审公堂实有初等公堂和高等公堂凡两种。初等公堂实行华官主审−洋官陪审制。高等公堂实行华官−洋官会讯制,遵循“审−判”分离模式,即案件由华官洋官会同审讯,判决由华官独立作出。领事在早期会审公堂扮演的是“断事者”而非“断法者”的角色。
    1. [1]

      侯庆斌 . 晚清中外会审制度中华洋法官的法律素养与审判风格—— 以上海法租界会审公廨为例. 学术月刊, 2017, 49(01): 165-176.

    2. [2]

      林秋云 . 晚清“淫伶”案中的华洋交涉与集团竞争. 学术月刊, 2019, 51(4): 159-173.

    3. [3]

      汤勤福 . 《月令》祛疑—— 兼论政令、农书分离趋势. 学术月刊, 2016, 48(10): 131-143.

    4. [4]

      杨知文 . “同案同判”的性质及其证立理据.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11-122.

    5. [5]

      李磊 . 吴越边疆与皇帝权威—— 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会稽史事钩沉. 学术月刊, 2016, 48(10): 144-152.

    6. [6]

      王鹏辉 . “中国边疆研究与历史书写”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64-168.

    7. [7]

      董直庆谭玉松赵贺 . 人工智能技术会诱致产业逆向梯度转移吗. 学术月刊, 2022, 54(8): 55-66.

    8. [8]

      杨瑞王艳 . “多元文明与中华民族”跨学科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月刊, 2022, 54(1): 208-210.

    9. [9]

      游欢孙 . 明清徽州地方家族的统宗会谱及其意义.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81-194.

    10. [10]

      刘碧波李一达 . 从教派之争到文化战争—— 美国政教分离的宪法实践. 学术月刊, 2017, 49(01): 92-103.

    11. [11]

      张勇安苏洋 . “国际卫生组织:历史上的人、政治和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48-152.

    12. [12]

      古力扎提石春霞 . 第十届边疆中国论坛暨“地域、族群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月刊, 2022, 54(9): 212-216.

    13. [13]

      张建斌 . 端方与上海报界研究. 学术月刊, 2023, 55(3): 197-209.

    14. [14]

      赵晶 . 中国传统司法文化定性的宋代维度—— 反思日本的《名公书判清明集》研究. 学术月刊, 2018, 50(9): 149-161.

    15. [15]

      严宇鸣 . 互联网:联系“国家”与“社会”的重要桥梁——“互联网时代的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72-173.

    16. [16]

      黄旦 . “奇闻异事,罔不毕录”:上海“城”的移动. 学术月刊, 2017, 49(10): 141-161.

    17. [17]

      张江哈贝马斯 . 关于公共阐释的对话. 学术月刊, 2018, 50(5): 5-13.

    18. [18]

      葛四友 . 公共辩护的摇摆性. 学术月刊, 2020, 52(7): 14-23.

    19. [19]

      王敏甘慧杰 . 苏报案交涉中的日本. 学术月刊, 2021, 53(4): 195-204.

    20. [20]

      熊月之 . 论近代上海作为中外利益共同体的意义. 学术月刊, 2018, 50(6): 133-14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9
  • 文章访问数:  266
  • HTML全文浏览量:  38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3-01-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熙尔控杨泰记案” 华英合璧全案刻本探赜

    作者简介:屈文生,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史研究院、外语学院教授(上海 201620)

摘要: 新发现的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于同治十三年末(1875年1月)开庭审理的“熙尔控杨泰记案”罕见中英双语全案刻本,完整记载了原告起诉状、被告答辩状、两造外籍律师对双方证人的直接询问、交叉询问、再直接询问及结案陈词等审前与审中各环节内容,对于会审公堂早期诉讼程序与审判模式等问题研究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本案前身熙尔控中国御国家案发生于1862年,因原告方欠缺关键物证,本于1863−1864年间已经美驻沪领事法庭组织“会断”为原告索欠不成立,但这起本已了结的陈案在美驻京公使的授意和驻沪总领事官的同意下,依据条约确立的被告主义管辖原则于1874年再度在另一司法机构即会审公堂提起“会审”。同一案件经“会断”到“会审”即一事二审的程序表明,西人实质性操纵着租界司法机构的案件管辖权。本案同时表明,实践中的早期华洋诉讼程序有别于《会审章程》文本中规定的诉讼程序,早期会审公堂实有初等公堂和高等公堂凡两种。初等公堂实行华官主审−洋官陪审制。高等公堂实行华官−洋官会讯制,遵循“审−判”分离模式,即案件由华官洋官会同审讯,判决由华官独立作出。领事在早期会审公堂扮演的是“断事者”而非“断法者”的角色。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