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明清诗学中以意为主的创作论

蔡宗齐

引用本文: 蔡宗齐. 明清诗学中以意为主的创作论[J]. 学术月刊, 2023, 55(3): 151-161. shu
Citation:  Zongqi CAI. The Ming-Qing Theories of Literary Creation Centered on the Yi (Creative Conception)[J]. Academic Monthly, 2023, 55(3): 151-161. shu

明清诗学中以意为主的创作论

    作者简介: 蔡宗齐,香港岭南大学讲座教授;
  • 中图分类号: I0

The Ming-Qing Theories of Literary Creation Centered on the Yi (Creative Conception)

  • Available Online: 2023-03-20

    CLC number: I0

  • 摘要: 如何描述作者“翻空”的作品想象转化为征实的文字,是困扰明清之前文论家的大难题。陆机《文赋》先用隐晦的比喻来形容行文的动势,结尾时又忽然描述灵感驱动行文的状况,但始终未能打通翻空的想象和征实的书写的关系。刘勰虽然意识到神思最终还得落实到文章构造,故列出成文之“三准”,但却没法阐明神思与三准实施的关系。到了唐代,王昌龄别出心裁,一方面妙用源自书论、动态的“意”描述作者在成文阶段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又用名词性的“意”来代称作品的情感内容,并将此“意”与景物的互动视为连缀文字的原则。明清论意者则沿着王昌龄所开辟的路径,致力于用灵动飞扬的“意”来贯穿统摄作品书写的所有层次,从虚至实,对“意”神妙的气势、意与成文模式、意与文章结构、意与炼情、意与求意取象、意与遣词造句作出极为精辟的阐述。同时,他们还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作出总结,深入探究讨论意与诗法辩证互动,让后者从死法变为活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清文论家解决了描述想象转变为文字过程的难题,从而使古代创作论变得更加宽阔和完整。
    1. [1]

      叶琼琼王泽龙 . 论虚词与穆旦诗歌形式的现代革新.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04-112.

    2. [2]

      ● 王宏图○ 战玉冰 . 学术与创作间的缠绕. 学术月刊, 2020, 52(10): 179-184.

    3. [3]

      李晓愚 . 明清才女文化与女性读书图研究. 学术月刊, 2017, 49(10): 114-127.

    4. [4]

      郑振满 . 明清时期的林业经济与山区社会. 学术月刊, 2020, 52(2): 148-158.

    5. [5]

      . 世界文学与文学史的写作. 学术月刊, 2023, 55(1): 138-153.

    6. [6]

      徐秀明 . 文化冲突与叙事错位——由《长恨歌》谈王安忆的小说美学及其创作转向. 学术月刊, 2017, 49(07): 127-135.

    7. [7]

      刘承韪 . 论英美法引入与中国合同法的发展. 学术月刊, 2022, 54(4): 100-120.

    8. [8]

      冯贤亮 . 族以人重:明清之际魏塘钱氏的家族网络与政治变动. 学术月刊, 2019, 51(7): 149-163.

    9. [9]

      蔡宗齐 . 唐代五言律诗句法与诗境. 学术月刊, 2019, 51(1): 115-134.

    10. [10]

      莫砺锋 . 陆游与陶诗的离合. 学术月刊, 2021, 53(5): 146-153.

    11. [11]

      张旭东 . 在路上:漂泊、书信体写作与“杂文自觉”的风格扩张. 学术月刊, 2022, 54(6): 138-155.

    12. [12]

      游欢孙 . 从景祐宫到振英祠:明清宿松石氏祖先故事的创造与演变. 学术月刊, 2019, 51(3): 162-170, 184.

    13. [13]

      关保英 . 恶法非法论. 学术月刊, 2017, 49(11): 89-127.

    14. [14]

      陆路 . 六朝江州诗考论. 学术月刊, 2020, 52(5): 138-152.

    15. [15]

      李能知李定广 . 《红楼梦》引诗、论诗的“失误”与曹雪芹的诗学造诣. 学术月刊, 2021, 53(10): 173-181.

    16. [16]

      刘永华 . 排日账与19 世纪徽州乡村社会研究—— 兼谈明清社会史研究的方法与史料. 学术月刊, 2018, 50(04): 128-141.

    17. [17]

      ● 何志鹏○ 宋瑞琛 . 国际法的四重意象与中国国际法建设. 学术月刊, 2022, 54(6): 209-216.

    18. [18]

      项静 . 自述与众声:非虚构文学中的素人写作——以范雨素和陈年喜为例. 学术月刊, 2023, 55(5): 168-177.

    19. [19]

      黄瑞成 . 施特劳斯《哲学与律法》中的自然法问题. 学术月刊, 2016, 48(05): 27-33.

    20. [20]

      杨帆 . 法之规范性的社会基础:法哲学视阈中的哈贝马斯与福柯之争. 学术月刊, 2022, 54(12): 93-10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281
  • HTML全文浏览量:  49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3-03-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明清诗学中以意为主的创作论

    作者简介:蔡宗齐,香港岭南大学讲座教授

摘要: 如何描述作者“翻空”的作品想象转化为征实的文字,是困扰明清之前文论家的大难题。陆机《文赋》先用隐晦的比喻来形容行文的动势,结尾时又忽然描述灵感驱动行文的状况,但始终未能打通翻空的想象和征实的书写的关系。刘勰虽然意识到神思最终还得落实到文章构造,故列出成文之“三准”,但却没法阐明神思与三准实施的关系。到了唐代,王昌龄别出心裁,一方面妙用源自书论、动态的“意”描述作者在成文阶段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又用名词性的“意”来代称作品的情感内容,并将此“意”与景物的互动视为连缀文字的原则。明清论意者则沿着王昌龄所开辟的路径,致力于用灵动飞扬的“意”来贯穿统摄作品书写的所有层次,从虚至实,对“意”神妙的气势、意与成文模式、意与文章结构、意与炼情、意与求意取象、意与遣词造句作出极为精辟的阐述。同时,他们还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作出总结,深入探究讨论意与诗法辩证互动,让后者从死法变为活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清文论家解决了描述想象转变为文字过程的难题,从而使古代创作论变得更加宽阔和完整。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