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启蒙哲学的双重属性与马克思的解放逻辑

夏莹

引用本文: 夏莹. 启蒙哲学的双重属性与马克思的解放逻辑[J]. 学术月刊, 2021, 53(10): 17-29. shu
Citation:  Ying XIA. On the Bi-attributes of Enlightenment Philosophy and Marx’s Liberation Logic[J]. Academic Monthly, 2021, 53(10): 17-29. shu

启蒙哲学的双重属性与马克思的解放逻辑

    作者简介: 夏莹,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 100084);
  • 中图分类号: B5

On the Bi-attributes of Enlightenment Philosophy and Marx’s Liberation Logic

  • Available Online: 2021-10-20

    CLC number: B5

  • 摘要: 启蒙思想源发于上帝之死所留下的形而上学空场。这一空场带来了认知的超验确定性保障的缺失,并最终为启蒙所弘扬的人之理性所填补。被启蒙精神所弘扬的理性是一种不断批判和建构的力量,它蕴含着动态的实践性诉求,由此构成了启蒙的第一重属性。然而,启蒙对超验性的批判却同时带来超验的思辨神学的建构,动态的理性在后康德时代的德国古典哲学中走向了启蒙的自我悖论。因此,重建丰富的启蒙精神,或可回到康德,在一种界限性思维之下保障启蒙理性的非超验性,但却在避免了悖论性的同时丧失了理性固有的动态性;或可回到福柯,启蒙理性在不断试验性越界的过程中保留了理性的动态性,并避免了自身走向超验神学的重构之路。马克思的哲学借助于其固有的“批判”路径实践着试验性越界的理性实践,并在对人之解放的可能性条件的现实考察中,避免了理性批判走向超验的思辨神学之路。在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性地继承了启蒙思想。
    1. [1]

      周业安 . 重新理解组织行为:信息、理性和社会性. 学术月刊, 2018, 50(8): 33-41.

    2. [2]

      詹玲 . 启蒙视野下的中国科幻小说发展流变. 学术月刊, 2019, 51(4): 128-138.

    3. [3]

      施璇 . 理性主义幸福论:笛卡尔的伦理学说. 学术月刊, 2022, 54(7): 35-42.

    4. [4]

      张康之 . 论解放的困境与历史选择再出发. 学术月刊, 2019, 51(9): 70-81.

    5. [5]

      雷思温 . 面向实情本身. 学术月刊, 2020, 52(12): 14-22.

    6. [6]

      孔元 . 普遍性叙事的“东方”悖论:反思与超越. 学术月刊, 2022, 54(1): 127-137.

    7. [7]

      陈茁 . 重新理解组织行为:信息、理性和社会性. 学术月刊, 2018, 50(8): 42-52.

    8. [8]

      李立 . 想象的理性.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50-159.

    9. [9]

      孙从嘉 . 人格与理性选择.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8-29.

    10. [10]

      张留华 . 论“伪称”及其不理性. 学术月刊, 2018, 50(04): 21-32.

    11. [11]

      金滢坤 . 唐五代儒家经典的启蒙教育.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40-148.

    12. [12]

      张江奥特弗莱德·赫费 . “原意性阐释”还是“理论性阐释”. 学术月刊, 2019, 51(10): 5-13.

    13. [13]

      葛四友 . 公共辩护的摇摆性. 学术月刊, 2020, 52(7): 14-23.

    14. [14]

      邹诗鹏 . 现代性与剩余. 学术月刊, 2016, 48(08): 40-51.

    15. [15]

      许小亮 . 纯粹理性的法律构造——《纯粹理性批判》的法哲学意蕴. 学术月刊, 2016, 48(07): 66-78.

    16. [16]

      聂敏里 . 康德与福柯:被误读的“启蒙”及其后现代思想效应. 学术月刊, 2023, 55(9): 14-21.

    17. [17]

      刘超 . 铁蹄下的“救亡式启蒙”——“艺文志派”的文化民族主义策略. 学术月刊, 2018, 50(02): 133-142.

    18. [18]

      李怡 . 在历史中发现“文学性”. 学术月刊, 2023, 55(5): 157-161.

    19. [19]

      孙向晨 . 何以归家:现代性的救赎. 学术月刊, 2024, 56(3): 20-36.

    20. [20]

      毛宣国 . “修辞性阅读”与文学阐释. 学术月刊, 2019, 51(6): 117-128.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2
  • 文章访问数:  700
  • HTML全文浏览量:  84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1-10-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启蒙哲学的双重属性与马克思的解放逻辑

    作者简介:夏莹,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 100084)

摘要: 启蒙思想源发于上帝之死所留下的形而上学空场。这一空场带来了认知的超验确定性保障的缺失,并最终为启蒙所弘扬的人之理性所填补。被启蒙精神所弘扬的理性是一种不断批判和建构的力量,它蕴含着动态的实践性诉求,由此构成了启蒙的第一重属性。然而,启蒙对超验性的批判却同时带来超验的思辨神学的建构,动态的理性在后康德时代的德国古典哲学中走向了启蒙的自我悖论。因此,重建丰富的启蒙精神,或可回到康德,在一种界限性思维之下保障启蒙理性的非超验性,但却在避免了悖论性的同时丧失了理性固有的动态性;或可回到福柯,启蒙理性在不断试验性越界的过程中保留了理性的动态性,并避免了自身走向超验神学的重构之路。马克思的哲学借助于其固有的“批判”路径实践着试验性越界的理性实践,并在对人之解放的可能性条件的现实考察中,避免了理性批判走向超验的思辨神学之路。在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性地继承了启蒙思想。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