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机器遭遇他心:人机互动时代的社会认知

陈 巍

引用本文: 陈 巍. 机器遭遇他心:人机互动时代的社会认知[J]. 学术月刊, 2023, 55(6): 16-27. shu
Citation:  CHEN Wei. Machine Meets Other Mind: Social Cognition in the Age of Human–Robot Interaction[J]. Academic Monthly, 2023, 55(6): 16-27. shu

机器遭遇他心:人机互动时代的社会认知

    作者简介: 陈巍,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教授(浙江绍兴 312000)。;
  •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他心直接感知的神经哲学进路研究”(21BZX005)的阶段性成果

  • 中图分类号: B0

Machine Meets Other Mind: Social Cognition in the Age of Human–Robot Interaction

  • CLC number: B0

  • 摘要: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社会机器人正坚定地从虚构走向现实。随着复杂的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社会机器人的开发亟需妥善处理机器人、人类和情境的关系。当前,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正在努力解决人类如何感知并与这些智能体互动,以及人脑在多大程度上将智能机器纳入人类社会环境等问题。人类与机器人互动的最新发现、当前挑战和未来方向呈现出跨学科视角的复杂性,并逐渐衍生出人机互动与社会认知的互惠约束问题,具体涉及人机互动的拟人化以及第二人称特征。相关思考酝酿出人机互动的社会神经科学框架。该框架聚焦拟人化人机互动在非言语交流上的多维空间与特征相似性,并借助第二人称神经科学范式比较了人−人互动和人−机互动的神经机制。机器他心的未来仍有待整合来自认知计算神经科学、社会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等不同但互补的研究领域的发现,从而重塑社会机器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潜力和限制条件。
    1. [1]

      冯贤亮 . 国家与地方的互动:明末嘉善县域社会的赋役问题及其政治调控. 学术月刊, 2023, 55(4): 181-195.

    2. [2]

      王华平 . 图灵测试与社会认知. 学术月刊, 2023, 55(6): 5-15.

    3. [3]

      周业安 . 人的社会性与偏好的微观结构. 学术月刊, 2017, 49(06): 59-73.

    4. [4]

      龚群 . 正义社会的稳定性问题. 学术月刊, 2017, 49(03): 19-29.

    5. [5]

      吴文芳刘洁 . 新技术变革时代“人”的变迁与社会法回应. 学术月刊, 2021, 53(8): 106-122.

    6. [6]

      张福公 . 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中的机器问题研究及其思想逻辑嬗变. 学术月刊, 2022, 54(6): 11-17.

    7. [7]

      王凤才 . 重新理解“社会合理化问题”——从哈贝马斯视域出发. 学术月刊, 2023, 55(10): 15-24.

    8. [8]

      任勇 . 社会公共安全研究的问题驱动、理论来源与学术建构. 学术月刊, 2019, 51(3): 70-81.

    9. [9]

      金丽娜 . 马克思和阿伦特论“犹太人问题”. 学术月刊, 2021, 53(3): 27-34.

    10. [10]

      孙向晨 .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及其所代表的伦理性原则——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家庭”问题的解读. 学术月刊, 2017, 49(04): 15-27.

    11. [11]

      刘志阳李斌陈和午 . 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 学术月刊, 2018, 50(11): 77-88.

    12. [12]

      王启梁 . 法治的社会基础.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10-120.

    13. [13]

      秦光永 . 中西交融与华夷互动. 学术月刊, 2021, 53(4): 181-194.

    14. [14]

      张先清刘长仪 . 从“他者”到“国民”. 学术月刊, 2018, 50(12): 142-152.

    15. [15]

      刘继同 . 中国“社会福利共识”的社会建构与现代社会主义福利国家制度目标. 学术月刊, 2022, 54(6): 73-84.

    16. [16]

      菅志翔马戎 . 人类语言与社会发展.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21-138.

    17. [17]

      张康之 . 风险社会对参与决策的拷问. 学术月刊, 2022, 54(5): 71-81.

    18. [18]

      蒋德海 . 论作为道德基础的社会正义. 学术月刊, 2022, 54(12): 81-92.

    19. [19]

      刘志阳王陆峰 . 中国社会企业的生成逻辑. 学术月刊, 2019, 51(10): 82-91.

    20. [20]

      岳林 . 论隐私的社会生成机制. 学术月刊, 2019, 51(6): 104-116.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
  • 文章访问数:  107
  • HTML全文浏览量:  26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机器遭遇他心:人机互动时代的社会认知

    作者简介:陈巍,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教授(浙江绍兴 312000)。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他心直接感知的神经哲学进路研究”(21BZX005)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社会机器人正坚定地从虚构走向现实。随着复杂的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社会机器人的开发亟需妥善处理机器人、人类和情境的关系。当前,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正在努力解决人类如何感知并与这些智能体互动,以及人脑在多大程度上将智能机器纳入人类社会环境等问题。人类与机器人互动的最新发现、当前挑战和未来方向呈现出跨学科视角的复杂性,并逐渐衍生出人机互动与社会认知的互惠约束问题,具体涉及人机互动的拟人化以及第二人称特征。相关思考酝酿出人机互动的社会神经科学框架。该框架聚焦拟人化人机互动在非言语交流上的多维空间与特征相似性,并借助第二人称神经科学范式比较了人−人互动和人−机互动的神经机制。机器他心的未来仍有待整合来自认知计算神经科学、社会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等不同但互补的研究领域的发现,从而重塑社会机器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潜力和限制条件。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