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自然的人化、自由的形式与情感的境象

徐碧辉

引用本文: 徐碧辉. 自然的人化、自由的形式与情感的境象[J]. 学术月刊, 2019, 51(11): 117-126. shu
Citation:  Bihui XU. Humanization of Nature, Free Form and Emotional Realm-Image[J]. Academic Monthly, 2019, 51(11): 117-126. shu

自然的人化、自由的形式与情感的境象—后现代语境下美的本质的再探索

    作者简介: 徐碧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 中图分类号: B83

Humanization of Nature, Free Form and Emotional Realm-Image

  • Available Online: 2019-11-01

    CLC number: B83

  • 摘要: 美的本质是美学学科的核心问题,无法回避。过去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争论不休,以致成为“伪问题”被有意识忽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忽视了问题域之区分:“美是什么”或“美的本质”的隐含主体是人类,而人们却常常从个体主体的具体审美活动或个体的审美感受出发去讨论这一问题。换言之,在追问美的本质的时候,人们混淆了类主体与个体主体两个层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厘清问题域之所属,区分类主体和个体主体。类主体是人类学实践本体论哲学讨论美的本质的出发点。在这个层面上说,“美是自然的人化”,是“自由的形式”。个体主体是实践美学的个体生存论维度的出发点。在这个层面上说,美是由于对象的某种形式或形象在主体心理上引起情感共鸣或愉悦感受而形成的主客合一的、某种具有自由联想和想象的“境象”,它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它是一种“象”,其次,它是包含象但超越象的“境”。
    1. [1]

      李圣传 . 美的本质问题在欧洲的起源、发展与启示.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69-180.

    2. [2]

      杨春时 . 中华美学对美的本质的发现与证明. 学术月刊, 2018, 50(8): 134-139.

    3. [3]

      叶琼琼王泽龙 . 论虚词与穆旦诗歌形式的现代革新.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04-112.

    4. [4]

      贺桂梅 . 当代文学的民族形式建构与世界视野论纲. 学术月刊, 2022, 54(12): 141-152.

    5. [5]

      吴晓明 . 论黑格尔对形式主义学术的批判. 学术月刊, 2019, 51(2): 5-16.

    6. [6]

      侯体健 . 复调的戏谑:《文房四友除授集》的形式创造与文学史意义. 学术月刊, 2018, 50(02): 123-132.

    7. [7]

      易棉阳 . 生产队集体劳动中的社员机会主义行为:表现形式与形成机理. 学术月刊, 2018, 50(01): 106-115.

    8. [8]

      尤陈俊 . “讼师恶报”话语模式的力量及其复合功能. 学术月刊, 2019, 51(3): 95-108.

    9. [9]

      田国强 . 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上). 学术月刊, 2016, 48(07): 5-19.

    10. [10]

      田国强 . 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下). 学术月刊, 2016, 48(08): 5-15.

    11. [11]

      先刚 . 谢林论神话的起源和本质. 学术月刊, 2022, 54(7): 18-26.

    12. [12]

      姚大志 . 自由主义的自由观:分析与重构. 学术月刊, 2020, 52(3): 26-33.

    13. [13]

      饶静 . 美育的人格化动因. 学术月刊, 2021, 53(9): 159-167.

    14. [14]

      范勇鹏 . 美国制度的起源与本质:从公司到国家. 学术月刊, 2020, 52(10): 62-76.

    15. [15]

      陈伟 . 托克维尔的自由概念. 学术月刊, 2016, 48(04): 84-90.

    16. [16]

      谢常青,张今杰 . 论罗尔斯自由的优先性. 学术月刊, 2024, 56(1): 92-101.

    17. [17]

      韩水法 . 自由的四个层面. 学术月刊, 2019, 51(9): 5-17.

    18. [18]

      刘晓欣刘骏民 . 虚拟经济的运行方式、本质及其理论的政策含义. 学术月刊, 2020, 52(12): 42-56.

    19. [19]

      胡友峰 . 自然审美:主观的与客观的. 学术月刊, 2021, 53(6): 183-194.

    20. [20]

      李天纲 . 龙华民对中国宗教本质的论述及其影响. 学术月刊, 2017, 49(05): 165-184.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9
  • 文章访问数:  1506
  • HTML全文浏览量:  156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19-11-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自然的人化、自由的形式与情感的境象

    作者简介:徐碧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摘要: 美的本质是美学学科的核心问题,无法回避。过去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争论不休,以致成为“伪问题”被有意识忽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忽视了问题域之区分:“美是什么”或“美的本质”的隐含主体是人类,而人们却常常从个体主体的具体审美活动或个体的审美感受出发去讨论这一问题。换言之,在追问美的本质的时候,人们混淆了类主体与个体主体两个层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厘清问题域之所属,区分类主体和个体主体。类主体是人类学实践本体论哲学讨论美的本质的出发点。在这个层面上说,“美是自然的人化”,是“自由的形式”。个体主体是实践美学的个体生存论维度的出发点。在这个层面上说,美是由于对象的某种形式或形象在主体心理上引起情感共鸣或愉悦感受而形成的主客合一的、某种具有自由联想和想象的“境象”,它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它是一种“象”,其次,它是包含象但超越象的“境”。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