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门罗主义”话语的跨洋旅行

章永乐

引用本文: 章永乐. “门罗主义”话语的跨洋旅行[J]. 学术月刊, 2020, 52(7): 105-125. shu
Citation:  Yongle ZHANG. The Transoceanic Travelling of the Monroe Doctrine[J]. Academic Monthly, 2020, 52(7): 105-125. shu

“门罗主义”话语的跨洋旅行—亚洲主义、省域空间与“旧邦新造”进程

    作者简介: 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1);
  • 中图分类号: D9

The Transoceanic Travelling of the Monroe Doctrine

  • Available Online: 2020-07-20

    CLC number: D9

  • 摘要: 肇源于19世纪美国的“门罗主义”,在近代的跨国传播之中基本上被用于“超国家”的区域空间乃至全球空间,然而在近代中国却被广泛转用于“次国家”的省域,生长出了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舆论环境下,清末的旅日中国精英为“门罗主义”找到了一个具有感染力的句式:“××是××人的××”,后者成为“门罗主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运用到超国家、国家和省域各个层面的“中介环节”,进而催生出一种反满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辛亥革命后碎片化的政治格局中,“门罗主义”又成为地方实力派对抗中央与外省势力的话语工具,并在“联省自治”运动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随着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的启动,“门罗主义”日益沦为一个负面的词汇,与军阀割据、封闭自守等负面含义关联在一起,成为中国的国家建设需要克服的障碍。源于美国的“门罗主义”符号跨越大洋,经过不断重新解释,最终深度参与了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与宪制变革进程。
    1. [1]

      常安 . 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内”与“外”. 学术月刊, 2020, 52(12): 79-96.

    2. [2]

      赖骏楠 . 清末四川财政的“集权”与“分权”之争:以经征局设立及其争议为切入点. 学术月刊, 2019, 51(8): 89-105.

    3. [3]

      赵京华 . 从晚清到五四:亚洲主义在中国的消退及其后果. 学术月刊, 2016, 48(05): 121-132.

    4. [4]

      易承志 . 协商民主、国家建设与国家治理. 学术月刊, 2016, 48(03): 66-79.

    5. [5]

      刘文瑾 . 重省《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当下美国学界关于“恶之平庸”的论战. 学术月刊, 2017, 49(04): 93-103.

    6. [6]

      钱力成 . 记忆研究:超越民族国家和世界主义框架.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32-139.

    7. [7]

      韩元 . 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红色经典抗战小说及改编影视剧中的妇女与民族国家. 学术月刊, 2019, 51(4): 139-148, 173.

    8. [8]

      刘继同 . 中国“社会福利共识”的社会建构与现代社会主义福利国家制度目标. 学术月刊, 2022, 54(6): 73-84.

    9. [9]

      梅剑华 . 奠基物理主义. 学术月刊, 2017, 49(02): 54-63.

    10. [10]

      王晓阳 . 物理主义不等于物理学主义. 学术月刊, 2020, 52(5): 15-29.

    11. [11]

      高新民傅利华 . 主观物理主义:物理主义形态的又一创新. 学术月刊, 2017, 49(02): 44-53.

    12. [12]

      张凤林 . 国家能力与体制转轨 —— 兼论新古典主义理论缺陷与中国改革的若干经验. 学术月刊, 2016, 48(04): 40-53.

    13. [13]

      党国英 . 农业浪漫主义批判.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77-184.

    14. [14]

      刘拥华孙宇凡 . 关系现在主义的构建. 学术月刊, 2023, 55(3): 126-139.

    15. [15]

      尤陈俊 . 法治建设的国家能力基础:从国族认同建构能力切入. 学术月刊, 2020, 52(10): 89-99.

    16. [16]

      周文 . 西方国家城市权利状况及对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学术月刊, 2021, 53(8): 59-66.

    17. [17]

      张留华 . 推理主义:逻辑与意义理论. 学术月刊, 2022, 54(5): 28-38.

    18. [18]

      叶峰 . 为什么相信还原的物理主义. 学术月刊, 2017, 49(02): 34-43.

    19. [19]

      陈思和赵京华秋吉收洪昔杓 . 先锋·路径·诗人·无政府主义. 学术月刊, 2018, 50(03): 5-32.

    20. [20]

      徐 晋 . 离散主义:理论、方法与应用. 学术月刊, 2018, 50(03): 98-114.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4
  • 文章访问数:  2188
  • HTML全文浏览量:  282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0-07-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门罗主义”话语的跨洋旅行

    作者简介: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1)

摘要: 肇源于19世纪美国的“门罗主义”,在近代的跨国传播之中基本上被用于“超国家”的区域空间乃至全球空间,然而在近代中国却被广泛转用于“次国家”的省域,生长出了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舆论环境下,清末的旅日中国精英为“门罗主义”找到了一个具有感染力的句式:“××是××人的××”,后者成为“门罗主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运用到超国家、国家和省域各个层面的“中介环节”,进而催生出一种反满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辛亥革命后碎片化的政治格局中,“门罗主义”又成为地方实力派对抗中央与外省势力的话语工具,并在“联省自治”运动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随着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的启动,“门罗主义”日益沦为一个负面的词汇,与军阀割据、封闭自守等负面含义关联在一起,成为中国的国家建设需要克服的障碍。源于美国的“门罗主义”符号跨越大洋,经过不断重新解释,最终深度参与了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与宪制变革进程。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