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美育的人格化动因

饶静

引用本文: 饶静. 美育的人格化动因[J]. 学术月刊, 2021, 53(9): 159-167. shu
Citation:  Jing RAO. The Personification Dynamic of Aesthetic Education[J]. Academic Monthly, 2021, 53(9): 159-167. shu

美育的人格化动因—荣格对《美育书简》的心理类型学解读

    作者简介: 饶静,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
  • 中图分类号: I0

The Personification Dynamic of Aesthetic Education

  • Available Online: 2021-09-20

    CLC number: I0

  • 摘要: 天真与感伤之诗的划分启发了荣格有关外倾和内倾的心理类型区分,他又以“内倾思维”这一心理类型学视角解读了席勒的美育理想。荣格高度赞美了席勒对人格的坚持,认为培育完美人格不仅是审美教化也是心理疗愈的终极目标。但是,席勒的人格理想奠基于先验主体的构型意志之中,其审美调和论依赖于理性主体的自主性,并以审美理念剥夺了诸神意象的象征潜能。荣格则强调理念的象征本源,朝向诸神的复归就是个体与自性原型发生整合的心理进程。本文简要评述荣格对席勒美育思想的解读和诊断,并从主体转化的角度阐明美育的人格化动因,这一过程既包含着分析心理学的个体化进程,也是文化秩序整合的基础;同时,也构成了对启蒙主体正当性的有力反思。
    1. [1]

      张一兵 . 整体都市主义:重构被金钱化的微观心理氛围. 学术月刊, 2020, 52(6): 17-28, 56.

    2. [2]

      王子夔 . 现代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从“类型”到“分波次”. 学术月刊, 2018, 50(03): 177-184.

    3. [3]

      王姝彦黄晓宁 . 何谓“常识心理学”. 学术月刊, 2022, 54(8): 25-31.

    4. [4]

      左漪漪 . 不同于艺术范畴的美育可能性——论设计作为一种美育路径. 学术月刊, 2023, 55(6): 160-168.

    5. [5]

      陈柏峰 . 村务民主治理的类型与机制. 学术月刊, 2018, 50(8): 93-103.

    6. [6]

      贺来 . 从特殊的“知识类型”到特殊的“人类活动”. 学术月刊, 2019, 51(12): 5-12.

    7. [7]

      尚虎平 . 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科层组织的内生风险及防控. 学术月刊, 2022, 54(1): 83-97.

    8. [8]

      张翔 . “行政共同体”:对城市政府结构化过程的一种解释. 学术月刊, 2018, 50(6): 67-77.

    9. [9]

      何翔舟 . 公共治理边际模型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验证. 学术月刊, 2020, 52(12): 68-78.

    10. [10]

      高新民郭佳佳 . 自我意识的心理地理学探原. 学术月刊, 2021, 53(3): 17-26.

    11. [11]

      邓华莹 . 国家类型学说在近代东亚的传播与重构. 学术月刊, 2021, 53(8): 206-216.

    12. [12]

      杨彬 . 仿拟及其类型与文体丕变:《金瓶梅词话》的仿拟研究. 学术月刊, 2019, 51(9): 122-132.

    13. [13]

      张国芳 . 滕尼斯“共同体/社会”分类的类型学意义. 学术月刊, 2019, 51(2): 78-85.

    14. [14]

      仇鹿鸣 . 事件、过程与政治文化.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60-171.

    15. [15]

      郭恋东,冯若兮 . 类型小说的全球翻译——以犯罪小说、网络小说和科幻小说为例. 学术月刊, 2023, 55(11): 160-168.

    16. [16]

      王宏图 . 家国叙事与个体精神叙事的叠合与断裂. 学术月刊, 2020, 52(10): 116-129.

    17. [17]

      陶庆,马方云 . 发生学与类型学视域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从“黑猩猩的政治”说起. 学术月刊, 2018, 50(8): 69-79.

    18. [18]

      臧雷振朱逸飞 . 过程和情境:求真的社会科学因果方法. 学术月刊, 2023, 55(4): 33-44.

    19. [19]

      陆路 . 先唐诗歌流传过程中题名变化考论. 学术月刊, 2017, 49(01): 125-136.

    20. [20]

      赵四方 . 《九经古义》与惠栋汉学思想的形成 —— 以该书撰写过程为中心.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28-137.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1
  • 文章访问数:  1145
  • HTML全文浏览量:  116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1-09-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美育的人格化动因

    作者简介:饶静,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 天真与感伤之诗的划分启发了荣格有关外倾和内倾的心理类型区分,他又以“内倾思维”这一心理类型学视角解读了席勒的美育理想。荣格高度赞美了席勒对人格的坚持,认为培育完美人格不仅是审美教化也是心理疗愈的终极目标。但是,席勒的人格理想奠基于先验主体的构型意志之中,其审美调和论依赖于理性主体的自主性,并以审美理念剥夺了诸神意象的象征潜能。荣格则强调理念的象征本源,朝向诸神的复归就是个体与自性原型发生整合的心理进程。本文简要评述荣格对席勒美育思想的解读和诊断,并从主体转化的角度阐明美育的人格化动因,这一过程既包含着分析心理学的个体化进程,也是文化秩序整合的基础;同时,也构成了对启蒙主体正当性的有力反思。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