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十年发展述评(2009—2018年)——基于人文社科综合指数的分析

黄若舜,李倩冉,张安琪,蒋浩伟,李国成,童岭

引用本文: 黄若舜,李倩冉,张安琪,蒋浩伟,李国成,童岭.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十年发展述评(2009—2018年)——基于人文社科综合指数的分析[J]. 学术月刊, 2023, 55(10): 201-208. shu
Citation:  HUNANG Ruoshun. [J]. Academic Monthly, 2023, 55(10): 201-208. shu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十年发展述评(2009—2018年)——基于人文社科综合指数的分析

    作者简介: 黄若舜,南京大学文学院准聘副教授(江苏南京210023);李倩冉,南京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23);张安琪,南京大学文学院助理教授(江苏南京210023);蒋浩伟,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江苏南京210023);李国成,南京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23);审订童岭,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南京210023)。;
  • 中图分类号: I2

  • CLC number: I2

  • 摘要: 2009—2018年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进入繁荣上升期,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现当代文学扩张明显,比较文学发展平稳。“两古”学科领域,经典作家、作品研究的回归、文本理论的兴起与稀见文献的发掘代表了此一时期的主流。现当代文学研究迈入了多元探索的新阶段,已被文学史经典化了的作家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而尚未经典化的当代文学批评则与文学创作现场保持紧密联系。文艺学聚焦后现代媒介冲击之下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以及西方理论与中国学术之间的关系。语言学重视传统研究领域和新方法、新技术的交叉,在和国际学术研究接轨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新兴研究领域。文字学方面新出土文献的整理、训诂以及古文字辨析考释方面都出现了大量成果。相较而言,比较文学专业尽管也出现了一些学术力作,但未能对学科整体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1. [1]

      郭西安[美]柯马丁 . 早期中国研究与比较古代学的挑战:汉学和比较文学的对话. 学术月刊, 2021, 53(8): 149-162.

    2. [2]

      陈引驰陈思和黄维樑郜元宝 . 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问题(笔 谈). 学术月刊, 2016, 48(07): 131-139.

    3. [3]

      黄海飞 . 《鲁迅全集》的编纂与现代文学文献学的互动. 学术月刊, 2021, 53(4): 152-161.

    4. [4]

      王海晗,文贵良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学术月刊, 2023, 55(12): 191-198.

    5. [5]

      赵卫东 . 当代文学研究的“史料学转向”是个伪命题. 学术月刊, 2017, 49(10): 5-8.

    6. [6]

      赖大仁 . 当代文艺学研究:在本质论与存在论之间. 学术月刊, 2018, 50(6): 104-112.

    7. [7]

      郭惠芬 .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 学术月刊, 2019, 51(12): 121-132, 141.

    8. [8]

      郭恋东 . 论中国文坛对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接受与反思. 学术月刊, 2017, 49(01): 117-124.

    9. [9]

      ● 王宁○ 邹理 . 走向世界的中国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 学术月刊, 2022, 54(4): 210-216.

    10. [10]

      周宪 . 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文献学基础. 学术月刊, 2021, 53(7): 161-167.

    11. [11]

      李扬 . 语言·文学·历史. 学术月刊, 2020, 52(2): 173-175.

    12. [12]

      王宁 . 国际比较文学的新格局:中国学者的贡献. 学术月刊, 2022, 54(4): 144-154.

    13. [13]

      纪建勋 . 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四十年学科方法论整体观. 学术月刊, 2018, 50(10): 140-149.

    14. [14]

      纪建勋 . 中国比较文学的滥觞及其方法论意义. 学术月刊, 2024, 56(1): 164-175.

    15. [15]

      汤哲声 . 何谓通俗:“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概念的解构与辨析. 学术月刊, 2018, 50(9): 131-139.

    16. [16]

      姚文放 . 诗学模式/阐释学模式: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解读方法. 学术月刊, 2022, 54(9): 159-170.

    17. [17]

      吴翔宇 . 知识观重构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学逻辑. 学术月刊, 2023, 55(8): 166-176.

    18. [18]

      吴秀明 . 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需要正视的八个问题. 学术月刊, 2021, 53(1): 161-171.

    19. [19]

      贺桂梅 . 当代文学的民族形式建构与世界视野论纲. 学术月刊, 2022, 54(12): 141-152.

    20. [20]

      徐勇 . 中国当代文学选本编纂体系建设:历史回顾与现实重构. 学术月刊, 2020, 52(4): 142-153.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119
  • HTML全文浏览量:  32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十年发展述评(2009—2018年)——基于人文社科综合指数的分析

    作者简介:黄若舜,南京大学文学院准聘副教授(江苏南京210023);李倩冉,南京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23);张安琪,南京大学文学院助理教授(江苏南京210023);蒋浩伟,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江苏南京210023);李国成,南京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23);审订童岭,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 2009—2018年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进入繁荣上升期,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现当代文学扩张明显,比较文学发展平稳。“两古”学科领域,经典作家、作品研究的回归、文本理论的兴起与稀见文献的发掘代表了此一时期的主流。现当代文学研究迈入了多元探索的新阶段,已被文学史经典化了的作家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而尚未经典化的当代文学批评则与文学创作现场保持紧密联系。文艺学聚焦后现代媒介冲击之下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以及西方理论与中国学术之间的关系。语言学重视传统研究领域和新方法、新技术的交叉,在和国际学术研究接轨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新兴研究领域。文字学方面新出土文献的整理、训诂以及古文字辨析考释方面都出现了大量成果。相较而言,比较文学专业尽管也出现了一些学术力作,但未能对学科整体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