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中国非常态制度的形成与转换

王刚,宋锴业

引用本文: 王刚,宋锴业. 中国非常态制度的形成与转换[J]. 学术月刊, 2023, 55(6): 75-87. shu
Citation:  WANG Gang.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Abnormal System[J]. Academic Monthly, 2023, 55(6): 75-87. shu

中国非常态制度的形成与转换

    作者简介: 王刚,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山东青岛 266100);宋锴业,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青岛 266237)。;
  •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沿海特大城市风险的韧性治理研究”(21AZZ014)的阶段性成果。宋锴业为本文通讯作者

  • 中图分类号: D6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Abnormal System

  • CLC number: D6

  •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的圭臬。在这一背景下的中国非常态制度形成和发展,亦成为中国防范和应对重大风险的重要制度创新。“平战结合”“专常兼备”等均被视为国家进行非常态治理的宝贵制度资源,但少有研究解释这些制度的形成、转换以及背后的功能机制。基于应急管理、突发公共卫生管理的案例发现,中国针对重大风险的制度实践多起源于临时性的事项应对,并遵循了事件应急、组织嵌套再到制度嵌入的变革脉络。这一过程包含三种稳定而重复的功能机制:首先是灵活衔接机制,国家将与新风险相关的含糊不清,以及为控制风险而采取的措施转化为运营和战略;其次是风险转译机制,即将各类风险组织化来重新分配责任;最后为制度嵌入机制,将风险相关主体和资源常态化的分配职责,嵌入在常规的组织运行体系中。以上述机制为核心的非常态制度蕴含着中国特色理论创新的路径,超越了西方“风险事件回应—行政体系应对—个人风险转化”的传统范式。
    1. [1]

      罗梁波 . 国家治理的技术框架:从管理工程到社会工程的空间重塑. 学术月刊, 2021, 53(10): 102-117.

    2. [2]

      尚虎平 . 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科层组织的内生风险及防控. 学术月刊, 2022, 54(1): 83-97.

    3. [3]

      陈尧陈甜甜 . 制度何以产生治理效能:70年来中国国家治理的经验. 学术月刊, 2020, 52(2): 86-94.

    4. [4]

      田毅鹏 . 网格化管理的形态转换与基层治理升级. 学术月刊, 2021, 53(3): 125-132.

    5. [5]

      涂永前罗子越胡夏枫 . 美国人事管理中的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及其启示. 学术月刊, 2019, 51(8): 65-77.

    6. [6]

      易承志 . 协商民主、国家建设与国家治理. 学术月刊, 2016, 48(03): 66-79.

    7. [7]

      李庆新 . 地方主导与制度转型——明中后期海外贸易管理体制演变及其区域特色. 学术月刊, 2016, 48(01): 21-30.

    8. [8]

      范勇鹏 . 美国制度的起源与本质:从公司到国家. 学术月刊, 2020, 52(10): 62-76.

    9. [9]

      朱圆 . 脆弱性理论与国家治理责任新解. 学术月刊, 2017, 49(03): 81-90.

    10. [10]

      谷成 . 现代国家治理视阈下的税收职能. 学术月刊, 2017, 49(08): 88-97.

    11. [11]

      田澍 . 明朝迁都北京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学术月刊, 2020, 52(12): 145-157.

    12. [12]

      吴白乙张一飞 . 全球治理困境与国家“再现”的最终逻辑. 学术月刊, 2021, 53(1): 80-92.

    13. [13]

      谷成孙国宁 . 现代国家治理下的国际税收竞争再思考. 学术月刊, 2020, 52(1): 62-72.

    14. [14]

      陈兆旺 . 通过福利国家实现的社会规约与国家治理. 学术月刊, 2022, 54(5): 82-94.

    15. [15]

      欧树军 . 作为制度的国家:亨廷顿政治视野的整体性考察. 学术月刊, 2018, 50(9): 92-100.

    16. [16]

      王鸿铭 . “工作组”模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 学术月刊, 2021, 53(3): 85-98.

    17. [17]

      黄振华 . 国家治理的家户逻辑:基于田野政治学的分析进路. 学术月刊, 2021, 53(7): 91-104, 178.

    18. [18]

      徐勇 . 国家根本性议程与中国式治理民主. 学术月刊, 2022, 54(3): 101-109.

    19. [19]

      王浦劬汤彬 . 论国家治理能力生产机制的三重维度. 学术月刊, 2019, 51(4): 65-72, 120.

    20. [20]

      曹正汉聂晶张晓鸣 . 中国公共事务的集权与分权: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学术月刊, 2020, 52(4): 69-83.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112
  • HTML全文浏览量:  28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中国非常态制度的形成与转换

    作者简介:王刚,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山东青岛 266100);宋锴业,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青岛 266237)。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沿海特大城市风险的韧性治理研究”(21AZZ014)的阶段性成果。宋锴业为本文通讯作者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的圭臬。在这一背景下的中国非常态制度形成和发展,亦成为中国防范和应对重大风险的重要制度创新。“平战结合”“专常兼备”等均被视为国家进行非常态治理的宝贵制度资源,但少有研究解释这些制度的形成、转换以及背后的功能机制。基于应急管理、突发公共卫生管理的案例发现,中国针对重大风险的制度实践多起源于临时性的事项应对,并遵循了事件应急、组织嵌套再到制度嵌入的变革脉络。这一过程包含三种稳定而重复的功能机制:首先是灵活衔接机制,国家将与新风险相关的含糊不清,以及为控制风险而采取的措施转化为运营和战略;其次是风险转译机制,即将各类风险组织化来重新分配责任;最后为制度嵌入机制,将风险相关主体和资源常态化的分配职责,嵌入在常规的组织运行体系中。以上述机制为核心的非常态制度蕴含着中国特色理论创新的路径,超越了西方“风险事件回应—行政体系应对—个人风险转化”的传统范式。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