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及其内涵演变

励轩

引用本文: 励轩.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及其内涵演变[J]. 学术月刊, 2022, 54(2): 205-215. shu
Citation:  Xuan LI.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oncepts Related to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Connotations since Modern Times[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2): 205-215. shu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及其内涵演变

    作者简介: 励轩,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成都610000);
  • 中图分类号: K25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oncepts Related to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Connotations since Modern Times

  • Available Online: 2022-02-20

    CLC number: K25

  • 摘要: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有一段较长的演变过程。与中文“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内涵一样,辜鸿铭最初所使用的the Chinese nation多指汉人。毕范宇、李培恩通过翻译孙中山著作而在处理“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毕范宇区分了nation和race,李培恩有意识地用Han来称汉人,为解决“中华民族”相关概念英文翻译中的范围问题以及多层次性问题奠定了基础。《中国之命运》的英译者将汉人和中国人进行了精确区分,汉人用Han专称,中国人通常用Chinese来指称,明晰了the Chinese nation表示现代中国全体国民的含义以及现代中国认同的多层次性。概念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对原始文本的再创造,在再创造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政治力量对同一问题的不同阐释,这背后则与他们所倡导和遵循的不同政治理念有关。国民党长期以来主张建构以中华民族为国族的单一民族国家,对境内各民族的民族地位通常持否定态度,因此《中国之命运》的官方翻译也会秉持对境内各民族去民族化的原则。而中国共产党则是要建设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相关概念的英文翻译一方面会突出中华民族代表中国全体国民,另一方面也强调各民族具有民族地位,同时还会表明两种“民族”存在着差异。
    1. [1]

      常安 . 缔造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学术月刊, 2019, 51(9): 95-108.

    2. [2]

      屈文生万立 . 全权、常驻公使与钦差. 学术月刊, 2020, 52(6): 162-178.

    3. [3]

      杨瑞王艳 . “多元文明与中华民族”跨学科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月刊, 2022, 54(1): 208-210.

    4. [4]

      齐卫平,樊士博 . 新使命与新叙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创造. 学术月刊, 2024, 56(2): 21-32.

    5. [5]

      古力扎提石春霞 . 第十届边疆中国论坛暨“地域、族群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月刊, 2022, 54(9): 212-216.

    6. [6]

      陈晓隽吴光辉 . “Philosophy”翻译的学际诠释与境位反思. 学术月刊, 2016, 48(03): 21-29.

    7. [7]

      刘婉明 . 从“官品”的翻译看严复对中国传统“国家身体”形象的改造. 学术月刊, 2016, 48(05): 133-142.

    8. [8]

      郑彬彬 . 英驻华使领馆翻译官培养与远东情报网构建(1842—1884). 学术月刊, 2022, 54(1): 194-207.

    9. [9]

      翟学伟 . 跨文化、翻译与社会科学本土化. 学术月刊, 2022, 54(5): 128-140.

    10. [10]

      郭恋东,冯若兮 . 类型小说的全球翻译——以犯罪小说、网络小说和科幻小说为例. 学术月刊, 2023, 55(11): 160-168.

    11. [11]

      杨乃乔 . 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论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对形而上学先验意义的解构. 学术月刊, 2023, 55(3): 162-176.

    12. [12]

      韩元 . 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红色经典抗战小说及改编影视剧中的妇女与民族国家. 学术月刊, 2019, 51(4): 139-148, 173.

    13. [13]

      刘超 . 铁蹄下的“救亡式启蒙”——“艺文志派”的文化民族主义策略. 学术月刊, 2018, 50(02): 133-142.

    14. [14]

      赵普光 . 民族主义的历史镜像与旧体文学的命运. 学术月刊, 2021, 53(4): 173-180.

    15. [15]

      钱力成 . 记忆研究:超越民族国家和世界主义框架.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32-139.

    16. [16]

      陈周旺 . 全方位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体系与制度选择. 学术月刊, 2020, 52(2): 68-75.

    17. [17]

      陆铭张翕 . 理论创新、经验研究和大国发展战略—— 陆铭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16, 48(01): 179-184.

    18. [18]

      丁进 . 岐阳四铭所记岐阳之盟史实辨析. 学术月刊, 2021, 53(7): 179-186.

    19. [19]

      杨春时 . 中华审美现象学的构成. 学术月刊, 2017, 49(06): 5-11.

    20. [20]

      马戎 . 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 学术月刊, 2018, 50(01): 151-161.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325
  • HTML全文浏览量:  42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02-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及其内涵演变

    作者简介:励轩,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成都610000)

摘要: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有一段较长的演变过程。与中文“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内涵一样,辜鸿铭最初所使用的the Chinese nation多指汉人。毕范宇、李培恩通过翻译孙中山著作而在处理“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毕范宇区分了nation和race,李培恩有意识地用Han来称汉人,为解决“中华民族”相关概念英文翻译中的范围问题以及多层次性问题奠定了基础。《中国之命运》的英译者将汉人和中国人进行了精确区分,汉人用Han专称,中国人通常用Chinese来指称,明晰了the Chinese nation表示现代中国全体国民的含义以及现代中国认同的多层次性。概念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对原始文本的再创造,在再创造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政治力量对同一问题的不同阐释,这背后则与他们所倡导和遵循的不同政治理念有关。国民党长期以来主张建构以中华民族为国族的单一民族国家,对境内各民族的民族地位通常持否定态度,因此《中国之命运》的官方翻译也会秉持对境内各民族去民族化的原则。而中国共产党则是要建设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相关概念的英文翻译一方面会突出中华民族代表中国全体国民,另一方面也强调各民族具有民族地位,同时还会表明两种“民族”存在着差异。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