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新公共性与中国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创新

李友梅

引用本文: 李友梅. 新公共性与中国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创新[J]. 学术月刊, 2024, 56(2): 5-20. shu
Citation:  LI Youmei. New Public Nature and Paradigm Innovation of Theory of Chinese Society Transformation[J]. Academic Monthly, 2024, 56(2): 5-20. shu

新公共性与中国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创新

    作者简介: 李友梅,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上海200444)。;
  •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实践及其理论建构研究”(23&ZD172)的阶段性成果,其前期的理论研讨得到上海研究院经费资助。

  • 中图分类号: C91

New Public Nature and Paradigm Innovation of Theory of Chinese Society Transformation

  • CLC number: C91

  • 摘要: 百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总体性转型,而理解把握这一总体性转型需要拓展到中国制度的公共性目标,深入阐释党、人民、国家与公共性的结构关系。在梳理相关理论范式基础上,可以发现,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公共性,经由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实践发展出的社会主义新公共性,基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和适应性融合,以人民性为核心价值,以革命政党为领导核心实现了人民联合与社会团结,以所有人共有共享发展成果超越个体“偶然性”支配:通过依托于党以群众路线构建起基础性社会联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妥善协调秩序与活力的关系,推动国家与人民相互交融、互促互馈互进,以协商实践和民主集中促进社会团结。可以说,新公共性天然内生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具体实践,其理论范式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关于新文明形态的构想。
    1. [1]

      李稳稳 . 社会转型、知识话语与新边疆学——第五届边疆中国论坛综述. 学术月刊, 2017, 49(06): 173-177.

    2. [2]

      刘莲莲 . 国际公共政策研究与范式创新. 学术月刊, 2017, 49(06): 83-98.

    3. [3]

      吴越菲文军 . 新流动范式:当代移民研究的理论转型及其论争. 学术月刊, 2016, 48(07): 79-88.

    4. [4]

      何翔舟 . 公共治理边际模型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验证. 学术月刊, 2020, 52(12): 68-78.

    5. [5]

      程雪阳 . 从家国到人民共和国:“天下−中国”转型的历史逻辑. 学术月刊, 2022, 54(5): 107-118.

    6. [6]

      顾昕赵琦 . 公共部门创新中政府的元治理职能. 学术月刊, 2023, 55(1): 69-80.

    7. [7]

      刘方喜 . 生产工艺学批判:人工智能引发文化哲学范式终极转型. 学术月刊, 2020, 52(8): 5-15.

    8. [8]

      包刚升 . 范式的转型:政治科学研究与学术期刊的使命.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7-19.

    9. [9]

      李友梅耿敬 . 中国社会学的知识生产范式. 学术月刊, 2020, 52(6): 5-16.

    10. [10]

      殷德生吴虹仪王奕鋆 . 中国市场化改革路径与转型经济理论创新. 学术月刊, 2017, 49(06): 74-82.

    11. [11]

      吴真如 . 无标度网络与产品空间理论的应用研究新范式. 学术月刊, 2019, 51(5): 47-57.

    12. [12]

      权衡 . 世界经济增长分析框架:新变量及其创新发展. 学术月刊, 2022, 54(7): 43-52.

    13. [13]

      李傲寒陈引驰 . 都城社会与南朝吴姓士人的转型. 学术月刊, 2021, 53(5): 154-164.

    14. [14]

      罗婧 . 社会代偿的失灵:医疗转型中的道义悖论. 学术月刊, 2023, 55(10): 125-136.

    15. [15]

      乔天宇向静林 . 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 学术月刊, 2022, 54(2): 131-139.

    16. [16]

      岳经纶方珂 . 从“社会身份本位”到“人类需要本位”:中国社会政策的范式演进. 学术月刊, 2019, 51(2): 68-77.

    17. [17]

      邓智团,郭红星 . 创新时代城市发展新逻辑——城市舒适性吸引人才的理论与实证. 学术月刊, 2023, 55(10): 61-74.

    18. [18]

      张庆熊 . 公共诠释的社会功能与带有批判维度的主体际交往方式. 学术月刊, 2019, 51(11): 24-30.

    19. [19]

      肖瑛 . 非历史无创新——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历史转向.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5-16.

    20. [20]

      任勇 . 社会公共安全研究的问题驱动、理论来源与学术建构. 学术月刊, 2019, 51(3): 70-81.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
  • 文章访问数:  87
  • HTML全文浏览量:  27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新公共性与中国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创新

    作者简介:李友梅,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上海200444)。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实践及其理论建构研究”(23&ZD172)的阶段性成果,其前期的理论研讨得到上海研究院经费资助。

摘要: 百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总体性转型,而理解把握这一总体性转型需要拓展到中国制度的公共性目标,深入阐释党、人民、国家与公共性的结构关系。在梳理相关理论范式基础上,可以发现,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公共性,经由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实践发展出的社会主义新公共性,基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和适应性融合,以人民性为核心价值,以革命政党为领导核心实现了人民联合与社会团结,以所有人共有共享发展成果超越个体“偶然性”支配:通过依托于党以群众路线构建起基础性社会联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妥善协调秩序与活力的关系,推动国家与人民相互交融、互促互馈互进,以协商实践和民主集中促进社会团结。可以说,新公共性天然内生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具体实践,其理论范式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关于新文明形态的构想。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