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阐释学视域下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审视

朱立元

引用本文: 朱立元. 阐释学视域下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审视[J]. 学术月刊, 2022, 54(2): 140-157. shu
Citation:  Liyuan ZHU. Re-examination of Hegel’s “The End of Art” in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2): 140-157. shu

阐释学视域下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审视

    作者简介: 朱立元,复旦大学中文系文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兼职教授(上海 200433);
  • 中图分类号: I0

Re-examination of Hegel’s “The End of Art” in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

  • Available Online: 2022-02-20

    CLC number: I0

  • 摘要: “艺术终结论”向来是国内学界的关注热点,但多数研究者都将“艺术终结论”视作黑格尔首先提出的命题。那么,在对特定文本阐释时探寻作者本意是否有一定的合法性?本体论阐释学的两位代表人物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分别以“伟大艺术终结”论和“艺术的过去特征”论来概括黑格尔美学的相关言论和思想。通过对读和细析黑格尔的文本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对黑格尔的阐释可见,黑格尔本人并未提出过“艺术终结论”的命题。而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对黑格尔的概括和论述虽然都依托于本体论阐释学的框架,创造性地发挥着自己的见解,有意无意地偏离了黑格尔的本意;但在具体分析时则往往试图贴合黑格尔论述的原意。这一特殊的阐释学现象意味着,方法论阐释学寻找作者原意的主张并没有完全过时,在特定条件下能与本体论阐释学形成互补。
    1. [1]

      吴晓明 . 论黑格尔对形式主义学术的批判. 学术月刊, 2019, 51(2): 5-16.

    2. [2]

      先刚 . 试析谢林艺术哲学的体系及其双重架构. 学术月刊, 2020, 52(12): 5-13.

    3. [3]

      黄小洲 . 伽达默尔解释学视域中的黑格尔遗产. 学术月刊, 2021, 53(12): 31-44.

    4. [4]

      孙向晨 . 黑格尔论国家与宗教. 学术月刊, 2019, 51(4): 17-30.

    5. [5]

      徐贤樑 . 从“意识的发现之旅”到“精神的奥德赛”. 学术月刊, 2022, 54(6): 167-178.

    6. [6]

      杨栋 . 论海德格尔的转向问题. 学术月刊, 2017, 49(09): 51-57.

    7. [7]

      马琳 .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关于非性概念的交涉. 学术月刊, 2017, 49(10): 35-45.

    8. [8]

      王庆节 .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是“哲学人类学”吗?. 学术月刊, 2019, 51(8): 5-12.

    9. [9]

      王晓升 . 阿多诺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内在批判. 学术月刊, 2017, 49(07): 25-34.

    10. [10]

      谷鹏飞 . 人工智能艺术的阐释学问题. 学术月刊, 2023, 55(6): 150-159.

    11. [11]

      杨乃乔 . 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论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对形而上学先验意义的解构. 学术月刊, 2023, 55(3): 162-176.

    12. [12]

      韩立新 . 黑格尔法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学术月刊, 2019, 51(4): 5-16.

    13. [13]

      黄小洲 . “Sensus C ommunis”:伽达默尔对常识哲学的重塑. 学术月刊, 2017, 49(12): 69-77.

    14. [14]

      黄瑞成张鑫玛赫更里 .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与海德格尔. 学术月刊, 2022, 54(6): 85-97.

    15. [15]

      姚文放 . 诗学模式/阐释学模式: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解读方法. 学术月刊, 2022, 54(9): 159-170.

    16. [16]

      周嘉昕 . 青年马克思是如何批判黑格尔的. 学术月刊, 2022, 54(8): 16-24.

    17. [17]

      孙向晨 .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及其所代表的伦理性原则——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家庭”问题的解读. 学术月刊, 2017, 49(04): 15-27.

    18. [18]

      张巍卓 . 共同体的伦理意蕴:滕尼斯对黑格尔与马克思“社会−国家观”的综合. 学术月刊, 2021, 53(5): 134-145.

    19. [19]

      郭台辉 . 历史社会学方法论的分化来源. 学术月刊, 2019, 51(12): 81-94.

    20. [20]

      时胜勋 . 走向实践阐释的艺术理论. 学术月刊, 2022, 54(9): 148-158.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293
  • HTML全文浏览量:  26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02-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阐释学视域下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审视

    作者简介:朱立元,复旦大学中文系文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兼职教授(上海 200433)

摘要: “艺术终结论”向来是国内学界的关注热点,但多数研究者都将“艺术终结论”视作黑格尔首先提出的命题。那么,在对特定文本阐释时探寻作者本意是否有一定的合法性?本体论阐释学的两位代表人物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分别以“伟大艺术终结”论和“艺术的过去特征”论来概括黑格尔美学的相关言论和思想。通过对读和细析黑格尔的文本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对黑格尔的阐释可见,黑格尔本人并未提出过“艺术终结论”的命题。而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对黑格尔的概括和论述虽然都依托于本体论阐释学的框架,创造性地发挥着自己的见解,有意无意地偏离了黑格尔的本意;但在具体分析时则往往试图贴合黑格尔论述的原意。这一特殊的阐释学现象意味着,方法论阐释学寻找作者原意的主张并没有完全过时,在特定条件下能与本体论阐释学形成互补。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