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的理论构成与多元实践

魏磊杰

引用本文: 魏磊杰. 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的理论构成与多元实践[J]. 学术月刊, 2022, 54(6): 109-124. shu
Citation:  Leijie WEI. Theoretical Composition and Pluralistic Practice of China’s View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New Era[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6): 109-124. shu

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的理论构成与多元实践

    作者简介: 魏磊杰,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福建厦门 361005);
  • 中图分类号: D99

Theoretical Composition and Pluralistic Practice of China’s View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New Era

  • Available Online: 2022-06-20

    CLC number: D99

  • 摘要: 较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核心单向度呈现的传统国际法观,新的历史时代,中国的国际法观呈现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互支撑的二元复合样态。此种构造导源于中国对当下建基于规则之上的国际秩序所抱持的“包容式改进”的“中道”策略。在国际秩序的“包容”层面,中国坚定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在国际秩序的“改进”层面,中国更多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对“后冷战”时代中国国际法多元实践的系统梳理,可以发现国际法实践与国际法观念之间并非整体“呼应”,甚至彼此间仍旧存在不小的内在张力。在侧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法实践领域呈现出观念凸显度强弱不均,是因为建基于主权观念之上的传统型国际秩序对当下中国是一种能有效减轻其上行压力的对冲机制;在侧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法实践领域,当下国际秩序不利于后来者融入的客观构造、倡导的理念本身有待精致化及中国国际法综合能力仍相对孱弱等三重因素共同制约了新理念的有效转化。
    1. [1]

      ● 何志鹏○ 宋瑞琛 . 国际法的四重意象与中国国际法建设. 学术月刊, 2022, 54(6): 209-216.

    2. [2]

      门洪华 . 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研究与反思. 学术月刊, 2018, 50(11): 68-76.

    3. [3]

      魏磊杰 . 我国国际法研究的主体性缺失问题:反思与祛魅. 学术月刊, 2020, 52(8): 142-156.

    4. [4]

      刘建军,夏蒙 . “阶级利益联合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术月刊, 2018, 50(9): 81-91.

    5. [5]

      涂永前 . 论法外选法——瑞士国际私法的实践与启示. 学术月刊, 2017, 49(09): 81-90.

    6. [6]

      何志鹏 . 国际法治中的“大国不可能三角”. 学术月刊, 2022, 54(6): 98-108.

    7. [7]

      何志鹏申天娇 . 国际软法在全球治理中的效力探究. 学术月刊, 2021, 53(1): 103-116.

    8. [8]

      周晓虹 . 集体记忆:命运共同体与个人叙事的社会建构. 学术月刊, 2022, 54(3): 151-161.

    9. [9]

      姚勤华胡筱秀 . 中国新时代、新思想的国际解读——第七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综述. 学术月刊, 2018, 50(02): 172-178.

    10. [10]

      汪涌豪 . 走向知识共同体的学术—— 兼论回到中国语境的重要性. 学术月刊, 2016, 48(12): 5-13.

    11. [11]

      姚尚建 . 权利与共同体. 学术月刊, 2019, 51(11): 70-78.

    12. [12]

      张巍卓 . 共同体的伦理意蕴:滕尼斯对黑格尔与马克思“社会−国家观”的综合. 学术月刊, 2021, 53(5): 134-145.

    13. [13]

      张勇安苏洋 . “国际卫生组织:历史上的人、政治和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48-152.

    14. [14]

      任保平 . 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与实践取向. 学术月刊, 2018, 50(03): 66-74.

    15. [15]

      谢文郁 . 真理与生存的张力—— 以《约翰福音》和《齐物论》的真理观为例. 学术月刊, 2016, 48(01): 67-74.

    16. [16]

      周盼,房莉杰 . 从身份到股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共同体困境. 学术月刊, 2023, 55(11): 123-135.

    17. [17]

      熊月之 . 论近代上海作为中外利益共同体的意义. 学术月刊, 2018, 50(6): 133-145.

    18. [18]

      周光俊 . 民族国家共同体演进中的族群权利:边界及其治理. 学术月刊, 2020, 52(9): 84-94.

    19. [19]

      张国芳 . 滕尼斯“共同体/社会”分类的类型学意义. 学术月刊, 2019, 51(2): 78-85.

    20. [20]

      李晟 . 社会与历史语境中的法律修辞:共同体建构视角下的宏观功能. 学术月刊, 2021, 53(9): 113-128.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333
  • HTML全文浏览量:  36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06-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的理论构成与多元实践

    作者简介:魏磊杰,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 较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核心单向度呈现的传统国际法观,新的历史时代,中国的国际法观呈现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互支撑的二元复合样态。此种构造导源于中国对当下建基于规则之上的国际秩序所抱持的“包容式改进”的“中道”策略。在国际秩序的“包容”层面,中国坚定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在国际秩序的“改进”层面,中国更多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对“后冷战”时代中国国际法多元实践的系统梳理,可以发现国际法实践与国际法观念之间并非整体“呼应”,甚至彼此间仍旧存在不小的内在张力。在侧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法实践领域呈现出观念凸显度强弱不均,是因为建基于主权观念之上的传统型国际秩序对当下中国是一种能有效减轻其上行压力的对冲机制;在侧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法实践领域,当下国际秩序不利于后来者融入的客观构造、倡导的理念本身有待精致化及中国国际法综合能力仍相对孱弱等三重因素共同制约了新理念的有效转化。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