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论阳明学的良知实体化

吴震 刘昊

引用本文: 吴震, 刘昊. 论阳明学的良知实体化[J].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4-21. shu
Citation:  Zhen WU, Hao LIU. On 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Liangzhi as Rational Entity”[J]. Academic Monthly, 2019, 51(10): 14-21. shu

论阳明学的良知实体化

    作者简介: 吴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刘昊,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4);
  • 中图分类号: B2

On 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Liangzhi as Rational Entity”

  • Available Online: 2019-10-01

    CLC number: B2

  • 摘要: 阳明学通过“良知自知”“良知自觉”“觉即弊去”等命题,突出了良知的主体性原则。然而若过于强调人心的主观内在性,则有可能导致良知主体越过外在伦理规范的制约而一任本心的理论后果,晚明学者指责心学流弊有“情识而肆”等表现,并非无的放矢。不过,阳明在世时对此问题已有所警觉,故其试图通过“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等命题,将良知心体提升为普遍客观的超越性实体;而良知实体化也同时意味着天理心性化与心性天理化的双重转化。由此,良知主体性不至于下坠为一己之私的情感意识,而同时也拥有了客观实在的理性实体的品格。
    1. [1]

      吴震 . 作为良知伦理学的“知行合一”论 ——以“一念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为中心. 学术月刊, 2018, 50(5): 14-24.

    2. [2]

      贡华南 . 良知、自然与科学之争:20世纪中国哲学的精神趋向. 学术月刊, 2021, 53(4): 32-44.

    3. [3]

      王中江 . 中国“自然”概念的源流和特性考论. 学术月刊, 2018, 50(9): 15-34.

    4. [4]

      高瑞泉 . 隐显之间:心学历程中的“自由意志”. 学术月刊, 2022, 54(11): 5-16.

    5. [5]

      刘增光 . “原日身体”与身的形上化. 学术月刊, 2019, 51(5): 24-31.

    6. [6]

      吴震 . 王阳明的良知学系统建构. 学术月刊, 2021, 53(1): 11-22.

    7. [7]

      黄勇 . 论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命题性知识,能力之知,抑或动力之知?. 学术月刊, 2016, 48(01): 49-66.

    8. [8]

      丁为祥 . 从“得君行道”到“觉民行道”—— 阳明“良知学”对道德理性的落实与推进. 学术月刊, 2017, 49(05): 31-39.

    9. [9]

      何玉长 . 善待生产性劳动和优先实体经济. 学术月刊, 2016, 48(09): 73-83.

    10. [10]

      何玉长方坤 .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理论阐释. 学术月刊, 2018, 50(5): 56-67.

    11. [11]

      何玉长潘超 . 经济发展高质量重在实体经济高质量. 学术月刊, 2019, 51(9): 57-69.

    12. [12]

      郁振华 . 再论道德的能力之知—— 评黄勇教授的良知诠释.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4-30.

    13. [13]

      郑宗义 . 再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学术月刊, 2018, 50(8): 5-19.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8
  • 文章访问数:  1409
  • HTML全文浏览量:  253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19-10-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论阳明学的良知实体化

    作者简介:吴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作者简介:刘昊,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4)

摘要: 阳明学通过“良知自知”“良知自觉”“觉即弊去”等命题,突出了良知的主体性原则。然而若过于强调人心的主观内在性,则有可能导致良知主体越过外在伦理规范的制约而一任本心的理论后果,晚明学者指责心学流弊有“情识而肆”等表现,并非无的放矢。不过,阳明在世时对此问题已有所警觉,故其试图通过“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等命题,将良知心体提升为普遍客观的超越性实体;而良知实体化也同时意味着天理心性化与心性天理化的双重转化。由此,良知主体性不至于下坠为一己之私的情感意识,而同时也拥有了客观实在的理性实体的品格。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13)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