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玉. 文学语言与当下汉语建设. 学术月刊, 2022, 54(5): 141-150.

  • [2]

    陈引驰, 陈思和, 黄维樑, 郜元宝. 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问题(笔 谈). 学术月刊, 2016, 48(07): 131-139.

  • [3]

    褚潇白. 论作为语言事件的“中国基督教跨文化现象”. 学术月刊, 2018, 50(6): 89-103.

  • [4]

    刘亚秋. 口述史作为社区研究的方法.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23-131.

  • [5]

    武新军. 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与价值. 学术月刊, 2023, 55(5): 162-167.

  • [6]

    段从学. 作为大后方文学中心意象的“路”与现代“国家共同感”的发生. 学术月刊, 2019, 51(7): 128-137.

  • [7]

    陈建华. 为“文言”一辩 —— 语言辩证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源起.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14-124.

  • [8]

    韩水法. 作为他者的自身 —— 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认识与认同. 学术月刊, 2016, 48(09): 20-26.

  • [9]

    李扬. 语言·文学·历史. 学术月刊, 2020, 52(2): 173-175.

  • [10]

    肖伟胜. “文化转向”与视觉方法论研究. 学术月刊, 2017, 49(03): 131-140.

  • [11]

    李怡. 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权力化语言. 学术月刊, 2020, 52(7): 126-134.

  • [12]

    张曙光. 制度的语言(哲学)分析——读韦森教授著《语言与制序》. 学术月刊, 2016, 48(02): 56-65.

  • [13]

    范志泉, 邓晓华, 王传超. 语言与基因: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 学术月刊, 2018, 50(10): 175-184.

  • [14]

    赖大仁, 张园园.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 学术月刊, 2021, 53(1): 172-182.

  • [15]

    苏剑. 语言扶贫的理论逻辑、经验支持与实现路径. 学术月刊, 2020, 52(9): 67-73.

  • [16]

    赵旭东. 习俗作为法律与法律的习俗研究. 学术月刊, 2019, 51(6): 94-103.

  • [17]

    姚文放. 诗学模式/阐释学模式: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解读方法. 学术月刊, 2022, 54(9): 159-170.

  • [18]

    纪建勋. 中国比较文学的滥觞及其方法论意义. 学术月刊, 2024, 56(1): 164-175.

  • [19]

    ● 贺桂梅, ○ 李浴洋. 中国视野·当代经验·文学方法. 学术月刊, 2022, 54(12): 202-211.

  • [20]

    杨春时. 作为礼物的艺术. 学术月刊, 2020, 52(9): 12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