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白刚.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转换. 学术月刊, 2017, 49(12): 60-68.

  • [2]

    韩水法. 汉语哲学:方法论的意义. 学术月刊, 2018, 50(7): 5-24.

  • [3]

    朱立元. 阐释学视域下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审视. 学术月刊, 2022, 54(2): 140-157.

  • [4]

    于晓虹, 杨惠. 党政体制重构视阈下政法工作推进逻辑的再审视. 学术月刊, 2019, 51(11): 105-116.

  • [5]

    杨东, 李子硕. 监管技术巨头:技术力量作为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因素之再审视. 学术月刊, 2021, 53(8): 92-105.

  • [6]

    谢立中. 两种“中国社会(学)理论”及其再审视. 学术月刊, 2023, 55(9): 102-112.

  • [7]

    韩立新. 黑格尔法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学术月刊, 2019, 51(4): 5-16.

  • [8]

    徐陶. 中西哲学会通视域中的 “内在超越”与“天人合一”.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66-176.

  • [9]

    刘洋. 超越性灵魂经验:施特劳斯所理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 学术月刊, 2016, 48(11): 49-56.

  • [10]

    陈 巍. 机器遭遇他心:人机互动时代的社会认知. 学术月刊, 2023, 55(6): 16-27.

  • [11]

    陈金钊. 法理学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学术月刊, 2019, 51(4): 106-120.

  • [12]

    徐波. “圆教”之“各美其美”:牟宗三哲学的范式转化及其开放意义. 学术月刊, 2022, 54(9): 26-34.

  • [13]

    罗安宪. 论老子哲学中的“自然”. 学术月刊, 2016, 48(10): 36-43.

  • [14]

    陈建洪, 赵柯. 施特劳斯论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 学术月刊, 2017, 49(03): 30-39.

  • [15]

    郁振华. 论哲学中的实践转向. 学术月刊, 2023, 55(12): 5-15.

  • [16]

    熊月之. 论近代上海作为中外利益共同体的意义. 学术月刊, 2018, 50(6): 133-145.

  • [17]

    温海清. 再论数字7在蒙元时代的呈现及其象征意义. 学术月刊, 2021, 53(2): 195-205.

  • [18]

    林忠军. 论朱子对《周易》卜筮性的重新确立及其解释学意义. 学术月刊, 2020, 52(9): 28-38.

  • [19]

    纪建勋. 中国比较文学的滥觞及其方法论意义. 学术月刊, 2024, 56(1): 164-175.

  • [20]

    吴晓明. 重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学术月刊, 2021, 53(4): 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