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臧雷振, 朱逸飞. 过程和情境:求真的社会科学因果方法. 学术月刊, 2023, 55(4): 33-44.

  • [2]

    刘方喜. 生产工艺学批判:人工智能引发文化哲学范式终极转型. 学术月刊, 2020, 52(8): 5-15.

  • [3]

    王峰. 挑战“创造性”:人工智能与艺术的算法. 学术月刊, 2020, 52(8): 27-36.

  • [4]

    吴根友. 《周易外传》的诠释体式及其诠释的创造性. 学术月刊, 2016, 48(08): 16-31.

  • [5]

    王铭铭. 联想、比较与思考:费孝通“天人合一论”与人类学“本体论转向”. 学术月刊, 2019, 51(8): 143-167, 178.

  • [6]

    范晓光. 中国社会学人的“本土化”意识与知识生产. 学术月刊, 2024, 56(1): 115-126.

  • [7]

    赵燕菁. 范式转变:从均衡到竞争. 学术月刊, 2016, 48(09): 59-72.

  • [8]

    王宏图. 古典摹写、文化认同与创造性转化—— 《朱雀》《北鸢》与“江南三部曲”的不同书写策略. 学术月刊, 2017, 49(07): 111-119.

  • [9]

    何玉长. 善待生产性劳动和优先实体经济. 学术月刊, 2016, 48(09): 73-83.

  • [10]

    刘莲莲. 国际公共政策研究与范式创新. 学术月刊, 2017, 49(06): 83-98.

  • [11]

    侯猛. 法律的经验研究范式:以规范研究为参照. 学术月刊, 2021, 53(3): 99-105.

  • [12]

    张佩国. “资本主义萌芽”论范式问题再反思.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68-181.

  • [13]

    刘东玲. “新人”的诞生:论延安文学范式的形成. 学术月刊, 2022, 54(10): 144-155.

  • [14]

    朱人求. 话语分析与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学术月刊, 2016, 48(09): 38-48.

  • [15]

    姚文放. 社会整体性的表征:卡勒“理论”的生产性. 学术月刊, 2020, 52(11): 142-149.

  • [16]

    吴越菲, 文军. 新流动范式:当代移民研究的理论转型及其论争. 学术月刊, 2016, 48(07): 79-88.

  • [17]

    包刚升. 范式的转型:政治科学研究与学术期刊的使命.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7-19.

  • [18]

    陶庆, 陈津京. 新政治人类学:一种跨学科的理解范式. 学术月刊, 2017, 49(02): 106-116.

  • [19]

    周业安, 张海燕. 行为经济学半个多世纪的演进:范式转换的历史轨迹. 学术月刊, 2023, 55(4): 91-99.

  • [20]

    杨一纯,张春泥,孙 妍. 儒家的文化范式——基于中美跨文化比较视角的考察. 学术月刊, 2024, 56(3): 14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