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蓉. 罗兰·巴特与“第三代诗”的语言实践. 学术月刊, 2020, 52(10): 130-140.

  • [2]

    上原麻有子. 哲学之“可译性” —— 西田哲思中的“第一人称”意蕴探微. 学术月刊, 2016, 48(03): 5-12.

  • [3]

    陶东风. 阿维夏伊·马格利特论道德见证者. 学术月刊, 2018, 50(7): 133-141.

  • [4]

    吴越菲, 文军. 回到“好社会”:重建“需要为本”的规范社会学传统. 学术月刊, 2022, 54(2): 113-130.

  • [5]

    张国芳. 滕尼斯“共同体/社会”分类的类型学意义. 学术月刊, 2019, 51(2): 78-85.

  • [6]

    范可. 何以“边”为:巴特“族群边界”理论的启迪. 学术月刊, 2017, 49(07): 99-110.

  • [7]

    杨文姣, 孙瑾, 郭健新, 王传超. 语言、考古和遗传学多学科视角下的印欧语系起源与扩散. 学术月刊, 2021, 53(5): 175-185.

  • [8]

    陶东风. 汉娜·阿伦特“世界”概念浅析. 学术月刊, 2024, 56(2): 115-123.

  • [9]

    代 迅. 美学何去?门罗的跨文明比较美学之路. 学术月刊, 2018, 50(04): 108-117.

  • [10]

    李扬. 语言·文学·历史. 学术月刊, 2020, 52(2): 173-175.

  • [11]

    陈伟. 托克维尔的自由概念. 学术月刊, 2016, 48(04): 84-90.

  • [12]

    菅志翔, 马戎. 语言、民族国家建构和国家语言政策. 学术月刊, 2022, 54(9): 123-147.

  • [13]

    易承志. 跨界公共事务、区域合作共治与整体性治理. 学术月刊, 2017, 49(11): 67-101.

  • [14]

    李晓愚. 论中国画跨代传播中的图像志传统. 学术月刊, 2018, 50(12): 128-141.

  • [15]

    段德敏. 托克维尔论自由与权威. 学术月刊, 2016, 48(10): 91-98.

  • [16]

    赵树功. 王国维古雅论与古代文才思想. 学术月刊, 2019, 51(5): 136-144, 124.

  • [17]

    菅志翔, 马戎. 人类语言与社会发展.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21-138.

  • [18]

    高玉. 文学语言与当下汉语建设. 学术月刊, 2022, 54(5): 141-150.

  • [19]

    张凤阳. 现代性研究的“语言方案”. 学术月刊, 2018, 50(12): 52-63.

  • [20]

    菅志翔,马戎. 中国语言政策的历史演变. 学术月刊, 2023, 55(8): 12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