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贺欣. 经验地研究法律:基于社会科学的外部视角. 学术月刊, 2021, 53(3): 106-113.

  • [2]

    谢宇,竹影.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自觉——谢宇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24, 56(3): 212-216.

  • [3]

    汪丁丁. 行为社会科学的三组特征事实. 学术月刊, 2017, 49(08): 5-17.

  • [4]

    翟学伟. 跨文化、翻译与社会科学本土化. 学术月刊, 2022, 54(5): 128-140.

  • [5]

    臧雷振, 朱逸飞. 过程和情境:求真的社会科学因果方法. 学术月刊, 2023, 55(4): 33-44.

  • [6]

    方钦. 制度:一种基于社会科学分析框架的表诠. 学术月刊, 2016, 48(02): 66-75.

  • [7]

    陈金钊. 法理学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学术月刊, 2019, 51(4): 106-120.

  • [8]

    郑戈. 学术主体意识与国际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规则往何处去?.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3-14.

  • [9]

    董云虎.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学术月刊, 2016, 48(04): 5-10.

  • [10]

    陈国政, 朱秋. 现代城市治理动态机制研究. 学术月刊, 2022, 54(9): 86-95, 122.

  • [11]

    张凤阳. 现代性研究的“语言方案”. 学术月刊, 2018, 50(12): 52-63.

  • [12]

    张立文. 李退溪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 学术月刊, 2022, 54(2): 5-14.

  • [13]

    包刚升. 范式的转型:政治科学研究与学术期刊的使命.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7-19.

  • [14]

    张康之. 全球化、后工业化时代中的科学研究. 学术月刊, 2018, 50(5): 78-87.

  • [15]

    ● 陈钊, ○ 张卓韧. 经济学研究:问题导向、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 学术月刊, 2022, 54(1): 211-216.

  • [16]

    高亚滨. 绿洲社会的知识话语变迁与“现代化”. 学术月刊, 2017, 49(02): 25-33.

  • [17]

    许明. 美学与认知科学. 学术月刊, 2023, 55(8): 145-165.

  • [18]

    蔡继明, 郑敏思, 刘梦醒. 判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 学术月刊, 2019, 51(9): 46-56.

  • [19]

    王子夔. 现代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从“类型”到“分波次”. 学术月刊, 2018, 50(03): 177-184.

  • [20]

    ● 文贵良, ○ 凤媛. 从话语生存论到现代汉语诗学:回归新文学本位研究. 学术月刊, 2021, 53(12): 20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