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郭勇健. 主体间性与中国当代美学.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39-149.

  • [2]

    杨春时. 论中华美学的诗学化特性. 学术月刊, 2019, 51(2): 144-151.

  • [3]

    郭勇健. 诠释学的视域融合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学术月刊, 2018, 50(5): 128-137.

  • [4]

    韩水法.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 “先验性” 与 “超验性”. 学术月刊, 2021, 53(2): 13-35.

  • [5]

    陈治国. 现象学视域下友爱的多重地位及其演变. 学术月刊, 2020, 52(6): 29-43.

  • [6]

    代迅. 走向荒野:风景的历史及其美学表达. 学术月刊, 2022, 54(6): 156-166.

  • [7]

    陈平原. 声音的政治与美学. 学术月刊, 2022, 54(1): 146-166.

  • [8]

    卓承芳, 胡大平. 存在与速度. 学术月刊, 2019, 51(10): 22-30.

  • [9]

    李圣传. 美的本质问题在欧洲的起源、发展与启示.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69-180.

  • [10]

    . 多重视角下的实用主义(笔 谈). 学术月刊, 2020, 52(1): 11-16.

  • [11]

    刘增光. “原日身体”与身的形上化. 学术月刊, 2019, 51(5): 24-31.

  • [12]

    王铭铭. 联想、比较与思考:费孝通“天人合一论”与人类学“本体论转向”. 学术月刊, 2019, 51(8): 143-167, 178.

  • [13]

    李立. 想象的理性.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50-159.

  • [14]

    王振复. “解空第一”:僧肇《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的美学意蕴. 学术月刊, 2019, 51(11): 139-149.

  • [15]

    陈群志. 詹姆士的时间哲学及其现象学效应. 学术月刊, 2016, 48(04): 29-39.

  • [16]

    毛宣国. “意象”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现象学阐释——以叶朗、张祥龙、杨春时的美学研究为例. 学术月刊, 2017, 49(06): 17-25.

  • [17]

    倪梁康. 现象学的数学哲学与现象学的模态逻辑——从胡塞尔与贝克尔的思想关联来看. 学术月刊, 2017, 49(01): 11-27.

  • [18]

    顾明栋. 论中西小说理论的哲学和美学根基. 学术月刊, 2019, 51(11): 127-138.

  • [19]

    杨大春. 从心性现象学到物性现象学. 学术月刊, 2022, 54(1): 25-33.

  • [20]

    刘旭光. 论“审美理念”在康德美学中的作用—— 重构康德美学的一种可能.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4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