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董云虎.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学术月刊, 2016, 48(04): 5-10.

  • [2]

    翟学伟. 跨文化、翻译与社会科学本土化. 学术月刊, 2022, 54(5): 128-140.

  • [3]

    陈金钊. 法理学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学术月刊, 2019, 51(4): 106-120.

  • [4]

    汪丁丁. 行为社会科学的三组特征事实. 学术月刊, 2017, 49(08): 5-17.

  • [5]

    贺欣. 经验地研究法律:基于社会科学的外部视角. 学术月刊, 2021, 53(3): 106-113.

  • [6]

    臧雷振, 朱逸飞. 过程和情境:求真的社会科学因果方法. 学术月刊, 2023, 55(4): 33-44.

  • [7]

    方钦. 制度:一种基于社会科学分析框架的表诠. 学术月刊, 2016, 48(02): 66-75.

  • [8]

    任剑涛. 理论唤魂:审视“现代”的社会科学眼光. 学术月刊, 2023, 55(4): 5-16.

  • [9]

    谢宇,竹影.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自觉——谢宇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24, 56(3): 212-216.

  • [10]

    肖伟胜. “文学终结”之后的文学理论何处去?. 学术月刊, 2020, 52(11): 129-141.

  • [11]

    范晓光. 中国社会学人的“本土化”意识与知识生产. 学术月刊, 2024, 56(1): 115-126.

  • [12]

    郑作彧. “社会学本土化”的德国经验:“角色之争”及其去美国化效应. 学术月刊, 2021, 53(5): 120-133.

  • [13]

    彭国翔 王 硕. 在世界学术的整体中推进中国的人文学—— 彭国翔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18, 50(04): 179-184.

  • [14]

    刘康. 从“后学”到认同政治:当代美国人文思潮走向. 学术月刊, 2020, 52(2): 129-141.

  • [15]

    周东华.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国际事务的话语权. 学术月刊, 2021, 53(7): 202-216.

  • [16]

    程大中, 汪宁, 甄洋. 中国参与RCEP:基础、规则与前景. 学术月刊, 2021, 53(3): 35-49.

  • [17]

    张剑波, 桑玉成. 战争与国家形成的学术史探析. 学术月刊, 2022, 54(7): 93-106.

  • [18]

    张涛甫 周奇. 实事与求是:值得一往情深的学术人生——张涛甫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24, 56(2): 211-216.

  • [19]

    许纪霖. 互联网时代的两个学术场域与创新评价机制. 学术月刊, 2016, 48(09): 8-10.

  • [20]

    程大中, 虞丽, 汪宁. 服务业对外开放与自由化:基本趋势、国际比较与中国对策. 学术月刊, 2019, 51(11): 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