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静. 本维尼斯特语言学思想对罗兰·巴特“写作”主题的影响. 学术月刊, 2022, 54(9): 171-182.

  • [2]

    刘增光. “原日身体”与身的形上化. 学术月刊, 2019, 51(5): 24-31.

  • [3]

    张爱军, 孙玉寻. 算法权力及其国家能力形塑的主体透视. 学术月刊, 2021, 53(12): 96-105.

  • [4]

    菅志翔, 马戎. 语言、民族国家建构和国家语言政策. 学术月刊, 2022, 54(9): 123-147.

  • [5]

    高玉. 文学语言与当下汉语建设. 学术月刊, 2022, 54(5): 141-150.

  • [6]

    范志泉, 邓晓华, 王传超. 语言与基因: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 学术月刊, 2018, 50(10): 175-184.

  • [7]

    颜翔林. 审美体验及其性质与对象. 学术月刊, 2018, 50(7): 150-158.

  • [8]

    张兵. 中国哲学的“回返”疑难. 学术月刊, 2019, 51(2): 17-33.

  • [9]

    夏国军. 美国哲学整体论思潮的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分形. 学术月刊, 2021, 53(10): 45-59.

  • [10]

    李扬. 语言·文学·历史. 学术月刊, 2020, 52(2): 173-175.

  • [11]

    褚潇白. 以身体书写复仇——论鲁迅《复仇(其二)》对“耶稣受难”的重写. 学术月刊, 2023, 55(9): 152-160.

  • [12]

    刘婉明. 从“官品”的翻译看严复对中国传统“国家身体”形象的改造. 学术月刊, 2016, 48(05): 133-142.

  • [13]

    菅志翔, 马戎. 人类语言与社会发展.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21-138.

  • [14]

    菅志翔,马戎. 中国语言政策的历史演变. 学术月刊, 2023, 55(8): 123-144.

  • [15]

    张凤阳. 现代性研究的“语言方案”. 学术月刊, 2018, 50(12): 52-63.

  • [16]

    郭勇健. 主体间性与中国当代美学.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39-149.

  • [17]

    童世骏. 不对称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何以可能. 学术月刊, 2020, 52(1): 17-20.

  • [18]

    肖瑛,郭琦,符佳佳,王东晖. 家与社会治理:价值、方法、对象和主体. 学术月刊, 2023, 55(7): 115-127.

  • [19]

    张曙光. 制度的语言(哲学)分析——读韦森教授著《语言与制序》. 学术月刊, 2016, 48(02): 56-65.

  • [20]

    陈引驰, 陈思和, 黄维樑, 郜元宝. 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问题(笔 谈). 学术月刊, 2016, 48(07): 13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