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范可. 何以“边”为:巴特“族群边界”理论的启迪. 学术月刊, 2017, 49(07): 99-110.

  • [2]

    周光俊. 民族国家共同体演进中的族群权利:边界及其治理. 学术月刊, 2020, 52(9): 84-94.

  • [3]

    李天纲. 龙华民对中国宗教本质的论述及其影响. 学术月刊, 2017, 49(05): 165-184.

  • [4]

    刘正强. 中国访民的理想型—— 立基于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本土解释. 学术月刊, 2018, 50(02): 103-113.

  • [5]

    汪仲启. 互动与聚合: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动力与边界. 学术月刊, 2019, 51(3): 82-94.

  • [6]

    张江. 不确定关系的确定性——阐释的边界讨论之二. 学术月刊, 2017, 49(06): 120-130.

  • [7]

    李井奎,平福冉,朱林可. 《劳动合同法》、企业边界与新劳动力二元市场. 学术月刊, 2023, 55(8): 61-79.

  • [8]

    古力扎提, 石春霞. 第十届边疆中国论坛暨“地域、族群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月刊, 2022, 54(9): 212-216.

  • [9]

    梁永佳. 族群本体:作为 “原住民” 和 “我们人” 的马来西亚知翁人. 学术月刊, 2022, 54(10): 164-175, 199.

  • [10]

    刘琪. 现代性语境下族群认同的消弭与建构 —— 对迪庆藏族自治州两个村落的比较研究.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38-146.

  • [11]

    葛四友. 公共辩护的摇摆性. 学术月刊, 2020, 52(7): 14-23.

  • [12]

    张江, 哈贝马斯. 关于公共阐释的对话. 学术月刊, 2018, 50(5): 5-13.

  • [13]

    章永乐. “门罗主义”话语的跨洋旅行. 学术月刊, 2020, 52(7): 105-125.

  • [14]

    孔伟宇. 马克思生产话语的出场. 学术月刊, 2022, 54(6): 18-23.

  • [15]

    侯猛. 新中国政法话语的流变. 学术月刊, 2020, 52(2): 119-128.

  • [16]

    聂敏里. 士与现代公共知识分子. 学术月刊, 2022, 54(10): 23-32.

  • [17]

    朱人求. 话语分析与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学术月刊, 2016, 48(09): 38-48.

  • [18]

    吴婷. “关系” 与 “结构”:《曼彻斯特笔记》中的“生产话语”. 学术月刊, 2022, 54(6): 24-29.

  • [19]

    尤陈俊. “讼师恶报”话语模式的力量及其复合功能. 学术月刊, 2019, 51(3): 95-108.

  • [20]

    冯建勇. 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态与知识话语. 学术月刊, 2017, 49(02):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