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留华. 推理主义:逻辑与意义理论. 学术月刊, 2022, 54(5): 28-38.

  • [2]

    夏国军. 美国哲学整体论思潮的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分形. 学术月刊, 2021, 53(10): 45-59.

  • [3]

    冯建勇. 边疆的“地方”格局与“世界”意义. 学术月刊, 2018, 50(12): 166-175.

  • [4]

    刘森林. 回归自然:马克思与尼采的共同旨趣. 学术月刊, 2017, 49(10): 23-34.

  • [5]

    陶庆, 梁晓安. 政治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学术月刊, 2022, 54(8): 67-79.

  • [6]

    李圣传. 黄药眠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论转向. 学术月刊, 2017, 49(04): 104-112.

  • [7]

    张国芳. 滕尼斯“共同体/社会”分类的类型学意义. 学术月刊, 2019, 51(2): 78-85.

  • [8]

    熊月之. 论近代上海作为中外利益共同体的意义. 学术月刊, 2018, 50(6): 133-145.

  • [9]

    陈赟. 历史意义的焦虑:“普遍历史”的回应及其病理. 学术月刊, 2022, 54(1): 34-45.

  • [10]

    杨国强, 张洪彬. 追寻历史变迁中的因果与意义—— 杨国强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18, 50(02): 179-184.

  • [11]

    张双利. 重思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 学术月刊, 2020, 52(9): 15-27.

  • [12]

    张巍卓. 共同体的伦理意蕴:滕尼斯对黑格尔与马克思“社会−国家观”的综合. 学术月刊, 2021, 53(5): 134-145.

  • [13]

    仰海峰. 从马克思到当代:历史、逻辑与问题意识. 学术月刊, 2023, 55(7): 5-13.

  • [14]

    邹诗鹏. 论马克思社会政治理论的起点. 学术月刊, 2021, 53(6): 19-30.

  • [15]

    季勇, 刘怀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综合评价 ( 2009—2018 年 ). 学术月刊, 2023, 55(1): 208-216.

  • [16]

    赖大仁.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当代困境与理论反思. 学术月刊, 2016, 48(10): 123-130.

  • [17]

    韩庆祥. 世界多样与普惠哲学—— 构建引领新时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术月刊, 2018, 50(9): 5-14.

  • [18]

    孔伟宇. 马克思生产话语的出场. 学术月刊, 2022, 54(6): 18-23.

  • [19]

    王路. “表象”的使用和意义. 学术月刊, 2022, 54(6): 27-33.

  • [20]

    张一兵. 交换价值:从“为人”的用在性到“为财”的等质性的转换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再研究. 学术月刊, 2023, 55(5):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