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方钦. 制度:一种基于社会科学分析框架的表诠. 学术月刊, 2016, 48(02): 66-75.

  • [2]

    贺欣. 经验地研究法律:基于社会科学的外部视角. 学术月刊, 2021, 53(3): 106-113.

  • [3]

    谢宇,竹影.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自觉——谢宇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24, 56(3): 212-216.

  • [4]

    陈金钊. 法理学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学术月刊, 2019, 51(4): 106-120.

  • [5]

    任剑涛. 理论唤魂:审视“现代”的社会科学眼光. 学术月刊, 2023, 55(4): 5-16.

  • [6]

    臧雷振, 朱逸飞. 过程和情境:求真的社会科学因果方法. 学术月刊, 2023, 55(4): 33-44.

  • [7]

    翟学伟. 跨文化、翻译与社会科学本土化. 学术月刊, 2022, 54(5): 128-140.

  • [8]

    董云虎.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学术月刊, 2016, 48(04): 5-10.

  • [9]

    郑戈. 学术主体意识与国际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规则往何处去?.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3-14.

  • [10]

    程金华. 事实的法律规范化. 学术月刊, 2021, 53(3): 114-124.

  • [11]

    洪银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属性、行为和规范. 学术月刊, 2022, 54(5): 39-45.

  • [12]

    曹清华. 压抑/解放:鲁迅作品的一组对照. 学术月刊, 2023, 55(9): 161-169.

  • [13]

    陈景良, 王小康. 宋代司法中的事实认知与法律推理. 学术月刊, 2020, 52(2): 95-118.

  • [14]

    张杰. 金融业“过度”扩张:中国的事实与解释. 学术月刊, 2021, 53(10): 60-76.

  • [15]

    蔡继明, 郑敏思, 刘梦醒. 判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 学术月刊, 2019, 51(9): 46-56.

  • [16]

    王鸿铭. “工作组”模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 学术月刊, 2021, 53(3): 85-98.

  • [17]

    於嘉,何雨辰. 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国家庭特征的转变. 学术月刊, 2024, 56(3): 129-142.

  • [18]

    陈越峰. 风险行政的行为法构造. 学术月刊, 2020, 52(6): 98-110, 97.

  • [19]

    牛文君. 精神科学的逻辑演进.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9-30.

  • [20]

    吴国盛. 博物学:传统中国的科学.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