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风. 《野草》:意义的黑洞与“肉薄”虚妄.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51-167.

  • [2]

    王宇. 从“卫生现代性”重审鲁迅的弃医从文. 学术月刊, 2021, 53(8): 163-173.

  • [3]

    陈建华. 商品、家庭与全球现代性. 学术月刊, 2020, 52(7): 135-145.

  • [4]

    竺建新. 人物形象的塑造. 学术月刊, 2020, 52(12): 123-132.

  • [5]

    张洁宇. “度日”与“做人”:《伤逝》的兄弟隐喻与人生观分歧. 学术月刊, 2018, 50(11): 120-128.

  • [6]

    符杰祥, 李向南. “发大声于海上”. 学术月刊, 2022, 54(2): 176-184.

  • [7]

    郜元宝. 世界而非东亚的鲁迅. 学术月刊, 2020, 52(1): 121-141.

  • [8]

    郜元宝. 鲁迅杂文人物形象谱系研究小史. 学术月刊, 2022, 54(3): 162-171.

  • [9]

    曹清华. 压抑/解放:鲁迅作品的一组对照. 学术月刊, 2023, 55(9): 161-169.

  • [10]

    陈力君. 论“鲁迅影像”中的绍兴空间营构. 学术月刊, 2020, 52(1): 142-150.

  • [11]

    黄海飞. 《鲁迅全集》的编纂与现代文学文献学的互动. 学术月刊, 2021, 53(4): 152-161.

  • [12]

    韩琛. 近代的超克、漫长的20世纪与“竹内鲁迅”.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11-120.

  • [13]

    王云. 悲天与悯人:鲁迅评判艺术正义的两种立场. 学术月刊, 2023, 55(9): 131-141.

  • [14]

    褚潇白. 以身体书写复仇——论鲁迅《复仇(其二)》对“耶稣受难”的重写. 学术月刊, 2023, 55(9): 152-160.

  • [15]

    张全之,金智贤.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鲁迅. 学术月刊, 2023, 55(9): 142-151.

  • [16]

    陈平原. 鹦鹉救火与铸剑复仇—— 胡适与鲁迅的济世情怀.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24-131.

  • [17]

    符杰祥. “忘却”的辩证法—— 鲁迅的启蒙之“梦”与中国新文学的兴起.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11-121.

  • [18]

    林青. 现代性与生命政治. 学术月刊, 2016, 48(05): 56-62.

  • [19]

    翟崇光, 姚新勇. 潘知常生命美学“信仰转向”现象批判. 学术月刊, 2021, 53(2): 170-180.

  • [20]

    林青. 生命政治学中的霍布斯元素. 学术月刊, 2023, 55(9): 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