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牛文君. 精神科学的逻辑演进.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9-30.

  • [2]

    李友梅. 新公共性与中国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创新. 学术月刊, 2024, 56(2): 5-20.

  • [3]

    陈晓隽, 吴光辉. “Philosophy”翻译的学际诠释与境位反思. 学术月刊, 2016, 48(03): 21-29.

  • [4]

    吴根友. 《周易外传》的诠释体式及其诠释的创造性. 学术月刊, 2016, 48(08): 16-31.

  • [5]

    景海峰. 诠释学的历史性与儒家经典起源. 学术月刊, 2021, 53(4): 21-31.

  • [6]

    马天航,熊觉. 理解“国家自主性”:基于概念的考察. 学术月刊, 2018, 50(8): 80-92.

  • [7]

    王建民. 何以感通:“将心比心”与“主体间性理解”之辨. 学术月刊, 2023, 55(10): 109-116.

  • [8]

    杨乃乔. 口传注经与诠释历史的真值性(上) —— 兼论公羊学的诠释学传统和体例及其他.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10-124.

  • [9]

    杨乃乔. 口传注经与诠释历史的真值性(下)—— 兼论公羊学的诠释学传统和体例及其他. 学术月刊, 2016, 48(10): 109-122.

  • [10]

    路平新. 论平等权的解释难题:结构性成因与诠释学思考.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07-120.

  • [11]

    周业安. 重新理解组织行为:信息、理性和社会性. 学术月刊, 2018, 50(8): 33-41.

  • [12]

    陈茁. 重新理解组织行为:信息、理性和社会性. 学术月刊, 2018, 50(8): 42-52.

  • [13]

    杨乃乔. 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论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对形而上学先验意义的解构. 学术月刊, 2023, 55(3): 162-176.

  • [14]

    成中英. 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兼论中西诠释思想的异同与交融. 学术月刊, 2023, 55(10): 5-14.

  • [15]

    程乐松. 从书写理解差异. 学术月刊, 2019, 51(12): 24-32.

  • [16]

    洪汉鼎. 诠释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 学术月刊, 2018, 50(10): 5-16.

  • [17]

    葛四友. 公共辩护的摇摆性. 学术月刊, 2020, 52(7): 14-23.

  • [18]

    梅剑华. 意识理解的多元进路与解释鸿沟. 学术月刊, 2023, 55(10): 25-35.

  • [19]

    杨国荣. 人类认识:广义的理解与具体的形态. 学术月刊, 2020, 52(3): 15-25.

  • [20]

    牛文君. 当代方法论诠释学对“Auslegung”概念的廓清与重塑. 学术月刊, 2022, 54(12): 15-23,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