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杨春时. 作为礼物的艺术. 学术月刊, 2020, 52(9): 123-130.

  • [2]

    代迅. 走向荒野:风景的历史及其美学表达. 学术月刊, 2022, 54(6): 156-166.

  • [3]

    王中江. 中国“自然”概念的源流和特性考论. 学术月刊, 2018, 50(9): 15-34.

  • [4]

    张爱军, 孙玉寻. 算法权力及其国家能力形塑的主体透视. 学术月刊, 2021, 53(12): 96-105.

  • [5]

    贡华南. 良知、自然与科学之争:20世纪中国哲学的精神趋向. 学术月刊, 2021, 53(4): 32-44.

  • [6]

    祁林. 技术导向路径与艺术理论建构. 学术月刊, 2021, 53(7): 151-160.

  • [7]

    牛文君. 精神科学的逻辑演进.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9-30.

  • [8]

    李蓉. 罗兰·巴特与“第三代诗”的语言实践. 学术月刊, 2020, 52(10): 130-140.

  • [9]

    蔡纪风. 同光之际的西礼知识、体验与译介. 学术月刊, 2022, 54(4): 197-209.

  • [10]

    胡友峰. 自然审美:主观的与客观的. 学术月刊, 2021, 53(6): 183-194.

  • [11]

    陈晓明. 乡村自然史与激进现代性——《白鹿原》与“90年代”的历史源起. 学术月刊, 2018, 50(5): 111-127.

  • [12]

    南帆. 文学批评:审美主义及其历史视域. 学术月刊, 2023, 55(11): 136-145.

  • [13]

    王晓升. 如何看待艺术作品中的唯物论倾向——阿多诺的审美理论及其启示. 学术月刊, 2024, 56(1): 33-42.

  • [14]

    葛永海. 地域审美视角与六朝文学之 “江南”意象的历史生成. 学术月刊, 2016, 48(03): 90-103.

  • [15]

    时胜勋. 走向实践阐释的艺术理论. 学术月刊, 2022, 54(9): 148-158.

  • [16]

    罗安宪. 论老子哲学中的“自然”. 学术月刊, 2016, 48(10): 36-43.

  • [17]

    童世骏. 不对称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何以可能. 学术月刊, 2020, 52(1): 17-20.

  • [18]

    肖瑛,郭琦,符佳佳,王东晖. 家与社会治理:价值、方法、对象和主体. 学术月刊, 2023, 55(7): 115-127.

  • [19]

    郭勇健. 主体间性与中国当代美学.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39-149.

  • [20]

    闻翔. 艺术市场研究与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学术月刊, 2023, 55(6): 1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