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陈建华. 为“文言”一辩 —— 语言辩证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源起.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14-124.

  • [2]

    符杰祥. “忘却”的辩证法—— 鲁迅的启蒙之“梦”与中国新文学的兴起.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11-121.

  • [3]

    江守义. 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 基于文论史和文学创作的思考. 学术月刊, 2018, 50(04): 118-127.

  • [4]

    项静. 自述与众声:非虚构文学中的素人写作——以范雨素和陈年喜为例. 学术月刊, 2023, 55(5): 168-177.

  • [5]

    李怡. 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权力化语言. 学术月刊, 2020, 52(7): 126-134.

  • [6]

    于晓虹, 王翔. 政法传统中的人民陪审:制度变迁与发展逻辑. 学术月刊, 2021, 53(7): 105-120.

  • [7]

    郭勇健. 美学的两个维度. 学术月刊, 2023, 55(7): 142-151.

  • [8]

    汪正龙. 图像时代的文学变异.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32-138.

  • [9]

    . 世界文学与文学史的写作. 学术月刊, 2023, 55(1): 138-153.

  • [10]

    先刚. 试析谢林艺术哲学的体系及其双重架构. 学术月刊, 2020, 52(12): 5-13.

  • [11]

    黄若舜,李倩冉,张安琪,蒋浩伟,李国成,童岭.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十年发展述评(2009—2018年)——基于人文社科综合指数的分析. 学术月刊, 2023, 55(10): 201-208.

  • [12]

    韩志明, 李春生. 治理界面的基本维度及其运行. 学术月刊, 2022, 54(8): 80-90.

  • [13]

    文贵良. 文学汉语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39-150.

  • [14]

    ● 王宁, ○ 邹理. 走向世界的中国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 学术月刊, 2022, 54(4): 210-216.

  • [15]

    肖伟胜. “文学终结”之后的文学理论何处去?. 学术月刊, 2020, 52(11): 129-141.

  • [16]

    夏莹. 启蒙哲学的双重属性与马克思的解放逻辑. 学术月刊, 2021, 53(10): 17-29.

  • [17]

    陈明明. 双重逻辑交互作用中的党治与法治. 学术月刊, 2019, 51(1): 68-76.

  • [18]

    刘东玲. “新人”的诞生:论延安文学范式的形成. 学术月刊, 2022, 54(10): 144-155.

  • [19]

    南帆. 文学:概念建构与娱乐主题的沉浮. 学术月刊, 2021, 53(1): 150-160.

  • [20]

    王锺陵. 论萨特存在主义的文学观及其剧作. 学术月刊, 2017, 49(05): 1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