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於嘉,何雨辰. 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国家庭特征的转变. 学术月刊, 2024, 56(3): 129-142.

  • [2]

    何萍.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启. 学术月刊, 2022, 54(1): 11-24.

  • [3]

    文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学术月刊, 2023, 55(6): 206-211.

  • [4]

    常安. 缔造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学术月刊, 2019, 51(9): 95-108.

  • [5]

    张笑夷, 刘怀玉. 作为一种城市研究范式的“都市马克思主义”. 学术月刊, 2020, 52(3): 34-42, 33.

  • [6]

    赖大仁.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当代困境与理论反思. 学术月刊, 2016, 48(10): 123-130.

  • [7]

    李圣传. 黄药眠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论转向. 学术月刊, 2017, 49(04): 104-112.

  • [8]

    陶庆, 梁晓安. 政治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学术月刊, 2022, 54(8): 67-79.

  • [9]

    陈学明, 马拥军, 罗骞, 姜国敏. 论新时期中国学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路向. 学术月刊, 2017, 49(03): 5-18.

  • [10]

    韩庆祥. 世界多样与普惠哲学—— 构建引领新时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术月刊, 2018, 50(9): 5-14.

  • [11]

    何萍. 当代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史语境及其建构. 学术月刊, 2016, 48(05): 34-45.

  • [12]

    孙周兴. 马克思的技术批判与未来社会. 学术月刊, 2019, 51(6): 5-12.

  • [13]

    李骏, 张陈陈. 中国城市家庭教养方式的阶层差异:基于不同数据和测量的交叉验证. 学术月刊, 2021, 53(2): 139-150.

  • [14]

    关锋. “布伦纳辩论”及其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效应. 学术月刊, 2022, 54(5): 16-27.

  • [15]

    季勇, 刘怀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综合评价 ( 2009—2018 年 ). 学术月刊, 2023, 55(1): 208-216.

  • [16]

    陈建华. 商品、家庭与全球现代性. 学术月刊, 2020, 52(7): 135-145.

  • [17]

    孙向晨.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及其所代表的伦理性原则——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家庭”问题的解读. 学术月刊, 2017, 49(04): 15-27.

  • [18]

    张永清.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拓展与突破. 学术月刊, 2022, 54(3): 172-182, 224.

  • [19]

    仰海峰. 从马克思到当代:历史、逻辑与问题意识. 学术月刊, 2023, 55(7): 5-13.

  • [20]

    周嘉昕. 青年马克思是如何批判黑格尔的. 学术月刊, 2022, 54(8): 16-24.